('
万钟伸手把他扶了起来,拍了拍他的肩膀,笑着说道:“大郎又见壮实了,干脆以后不要跟你爹待在太原了,与我在大同待上几年,过些年万叔退下来了,你就接过我的位置,镇守在这大同。”
薛北憨厚一笑:“叔父您还年轻着呢。”
一旁的薛大将军咳嗽了一声,开口道:“我还没想着退下来,你倒是先想着退了。”
万钟呵呵一笑:“我离家太久了,心里总想着回台州府老家去,大将军你不一样。”
他对着薛威微笑道:“你这辈子,恐怕很难再回台州府去咯。”
薛大闷哼了一声,开口道:“回头本将军向沈公汇报,让沈公把你也一辈子按在北边,我回不去台州,你就回得去了?”
万钟笑了笑,没有接话。
薛大将军背着手,朝着大帐走去:“好了,军情紧急,升帐议事罢。”
万钟看了一眼薛北,笑着说道:“大郎还不去擂鼓升帐?”
薛北连忙应了一声,大步朝着帅帐门口的大鼓走去。
万钟的声音传来:“小一些力气,莫要把我的鼓给敲坏了。”
一旁的薛大将军笑骂了一句:“你小子,是不是在说我?”
万钟老神在在:“你又不是没敲坏过,这小子跟你年轻那会儿,一模一样。”
两位将军一边说话,一边进了帅帐,这会儿将军们都还没走到,薛威大咧咧坐在主位上,看向万钟,开口道:“这一次事情不小,鞑靼人没了吃食,估计很快就要南下了。”
“事情若是不大,我也不会这么快给你报信。”
万钟默默说道:“如果鞑靼部举族南下,咱们估计只够同他们缠斗,还得是凭借几个关隘,几个大城,以及沈公送来的新式火器。”
“鞑靼人太灵活,他们一旦进了关,我们的人很难追上他们,想要围起来就困难了。”
“那要看他们进来多少人。”
薛大将军伸手敲着桌子,沉声道:“我那支玄甲骑兵,现在已经不逊色于鞑靼人的精骑了,他们可以与鞑靼人在速度上抗衡。”
“咱们只有五千玄甲骑。”
万钟缓缓说道:“要是过万,咱们也不必过来议事了。”
薛威皱了皱眉头,没有说话。
万钟轻声道:“还有一点,鞑靼部不一定会从咱们这里南下,从宣府三卫,或者是西边的陕西边界,都是有可能的。”
“而且,鞑靼汗在我们这里吃过亏,他们从别处南下的可能更大一些,到时候我们反倒要奔袭支援,兵力就不太够用了。”
他看着薛威,问道:“是不是先给苏大将军那里打个招呼,必要的时候,从他们那里借兵过来,毕竟咱们淮安军,同气连枝……”
薛威低头思索了一会儿,开口道:“我已经报知沈公了,具体的事情沈公会安排,咱们就不要多事了。”
“苏大将军那边……”
薛威皱眉,低声道:“小侯爷现在,可在辽东呢。”
万钟默默点头:“我知道了。”
这个时候,大同边军大营指挥使以上的将领,已经慢慢到齐,见到薛威之后,众人都齐刷刷半跪在地上,低头行礼。
“见过大将军!”
薛大将军默默抬手:“都坐下,咱们议事。”
“是!”
……
燕京。
沈毅几乎与朝廷,同时拿到了薛威的奏报。
沈老爷坐在自己家的书房里,先是抬头看了看时辰,他等了大半个时辰之后,才坐上马车,一路来到了皇宫之中,并且顺利见到了洪德皇帝。
这会儿是下午,洪德帝正在见大觉寺的一名高僧,沈老爷略微等了一会儿,就被请了进去,走进甘露殿之前,与这位高僧迎面撞见。
这是一个足有六七十岁的老人家,慈眉善目。
迎面见到沈毅,他先是看了看沈毅,然后低头行礼:“贫僧慧觉,见过沈侯爷。”
沈老爷没有心情跟他闲聊,只是微微点头,准备错身而过。
慧觉和尚笑着说道:“沈侯爷一身业力滚滚,好大的杀气。”
沈毅回头瞥了他一眼,淡淡的说道:“大和尚是北边的和尚,对于大和尚来说,沈某人自然是业力滚滚。”
慧觉和尚摇头笑道:“贫僧原本是建康的和尚,被陛下请过来主持大觉寺的。”
沈老爷有些诧异,然后上下看了这个大和尚一眼。
慧觉和尚双手合十道:“不过沈侯爷虽然业力滚滚,又功德无量,此生虽不成正果,也无有业报。”
沈老爷笑了笑:“算大和尚你会说话。”
说罢,他两只手拢在身前,大步走进了甘露殿。
甘露殿里,皇帝陛下正在翻看一本泛黄的古书,抬头看见沈毅之后,笑着说道:“朕就知道你会来。”
沈毅欠身行礼,开口道:“陛下也已经知道了罢。”
“知道了。”
洪德帝示意沈毅坐下,然后看向沈毅,开口道:“沈卿有什么章程?”
“臣以为,应当派遣使者出使鞑靼部,告诉他们,大陈天子洪恩浩荡,可以卖一些粮食给他们,帮他们渡过难关。”
“除此之外……”
沈毅低声道:“应当考虑,往大同增兵,以防不测。”
天子想了想,点头道:“鞑靼汗是朕册封的,名义上算是我们大陈的藩属,卖给他们粮食,是应有之义,至于增兵……”
“沈卿觉得要从哪里增?”
“苏定所部,或是……”
他看向皇帝,缓缓开口。
“凌肃所部。”
第一千五百一十章 主持中书
洪德帝轻轻点头,笑着说道:“不管是苏定所部,还是凌肃所部,都是沈卿节制,到底是调那里的兵力过去,沈卿自决就是了。”
沈老爷摇头道:“先前朝廷在南边的时候,路途遥远来不及请示,许多事情只能是臣来做主,如今臣就在国都里,碰到大事自然要请示陛下。”
皇帝看着沈毅,微笑道:“那要不要请示中书?”
沈老爷想了想。
“按照规矩,自然是要请示中书的。”
皇帝微笑道:“沈卿最大的好处,就是守规矩,这么些年来,一直如此。”
“换做旁人做成了这么多事,处在沈卿这个位置上,早就鼻孔朝天,不知道朝廷门往哪边开了。”
“臣所求,非是自己如何如何权重。”
沈老爷低声道:“而是天下太平。”
皇帝咳嗽了两声,脸色又苍白了一些,不过他还是勉强挤出了一个笑容。
“若是后世之君,成了天下致乱之源呢?”
沈老爷抬头看向皇帝,半天没有说话。
“那沈卿,就继续戡乱罢。”
见沈毅没有回答,皇帝替他回答了这句话,他缓缓说道:“再立一个新君。”
沈毅微微摇头道:“陛下,这非是人臣所为,按照陛下所说,要是朝廷有一天成了致乱之源,臣岂不是要竖旗造反?”
皇帝反问道:“沈卿不会?”
沈老爷摇头:“那个时候,臣多半已经很老很老了。”
“臣只会尽力保全家里人,让后人们去争去斗。”
皇帝再一次剧烈咳嗽,他躺在躺椅上,喘了口气:“朕生病之后,只要一闲下来,就开始考虑身后事,考虑将来天下会是个什么模样,但是思来想去,也没有什么结果。”
“后来,朕干脆也不去想了。”
皇帝默默说道:“一个人本事再大,也管不了身后事,莫要看朕的那些个儿子们现在对朕俯首帖耳,个个听话,朕这边闭上眼睛,他们就都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办事了。”
“朕现在,没有什么精力了。”
皇帝看向沈毅,舒了口气:“北边的事情,终归不是什么大事,沈卿去一趟中书,跟几位宰相还有太子,商议办理罢。”
是的,以目前大陈的国力来看,哪怕鞑靼部举族来犯,也已经不是什么大事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