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元璋:!!!
他都顾不上下面的朝臣了,直接把手里的杯子给丢了出去!
朱标:“父皇!”
朱元璋沉着脸:“天幕上的女子,果然是大放厥词!”
朱标叹了口气:“父皇,可是人家说的,也是有道理的。不说别的……父皇为什麽会重新啓用殉葬呢?”
朱元璋:“……这……”
他老脸都有些红了。
“那……那这不是……”
多年的贫苦命,一旦发达了,能把万万人的生杀掌握在手里,如果不做点什麽岂不是白费?
再加上前朝后宫干政,还有后宫不安分什麽的……
那不殉葬了能行?
而且后妃都是他的私有物,不得下去陪着他?
可是让他这麽说出来,不知道为什麽总有些不好意思。
尤其是天幕说这是开倒车之后。
*
【哦扯得有点远了。我们继续说回汉景帝刘啓。
之所以说他有点瞻前不顾后,还和他削藩的政策有关。
本身汉朝的皇帝,必然是希望削藩的。
汉景帝这个被藩王太子欺负过的皇帝就更是了——虽然他欺负回去还把人家打死了。
所以在继位之后没多久,汉景帝就接受了自己的老师晁错的建议削藩。
以我们后人的全知视角来看,刘啓的决定是对的,但是有些操之过急了。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现在的藩王已经不是西汉刚刚建立时期的藩王了,他们的实力已经大大增强,没有任何措施直接削藩,人家当然不同意了。】
刘煓着急的拍了一下大腿:【那然后呢?我那好重孙如何了?】
【藩王们反了。
当时因为下棋事件被砸死继承人的吴王刘濞一直很不满中央朝廷,于是在这个时候总算是抓住了机会,联合了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等刘姓诸侯王,来了个“清君侧”。】
【这不就是造反吗?】嬴稷看热闹不嫌事大的说,【刘公,看来你的子孙不是很团结啊!】
这是他们赢氏基本没有遇到过的情况。
无论是秦孝公的兄弟,还是嬴稷自己的兄弟,都没有说像这样的。
秦国这麽长时间以来没有什麽大的变动,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便是秦国的王位更替对国家稳定没有太大的影响,两王之间的交接相对和平。
刘煓:【……闭嘴吧!】
嬴稷倒是也不生气,毕竟现在更着急的变成刘煓了。
【后来呢?】
这个问题汉文帝和汉景帝同样关心。
尤其是刚刚登基的汉景帝,这可是在他在位期间的发生的事情哎!
而且……
这七王的名字都已经写明白了,他不提前做点什麽,岂不是太对不起天幕了?
*
【只能说刚继位没多久的刘啓并没有日后成熟的政治眼光,在面对后世称之为“七国之乱”的局面时没有一个君王该有的镇定和从容,一时间慌了神。
于是他听从了袁昂的计策,杀掉了晁错,想要平息这场叛乱。
他当时坚定的以为这帮藩王真的就是清君侧诛晁错,杀了晁错就没事了。
结果呢?当然是他想的太天真了。】
晁错:“……”
他看了一眼自己满脸人畜无害的弟子,心中知道老刘家的皇帝看起来好像宽仁,但是关键时刻,一个比一个的冷血无情。
“老师,朕不是……”
“陛下不必多言,臣明白。”
晁错闭了眼。
他们这些臣子,不过是君王用来巩固社稷的一颗棋子罢了,随时可以丢弃,哪怕是老师也一样的。
“继续听天幕所言吧,看看臣是不是……死得其所。”
刘啓闭上了嘴。
此事他也想知道。
第46章 第四十六个老祖宗很骄傲
【晁错死了, 但是汉景帝刘啓发现,七王并没有因此而退兵,晁错的死并没有産生任何作用。
因为本身七王叛乱也并不是沖着晁错来的, 他们是想向中央确立自己的权威,确定自己国中之国的合法性和不容动摇的正确性。
晁错只是一个导火索, 一个让他们露出獠牙的导火索。
意识到这点的刘啓终于没有再向藩王们妥协,而是用周勃之子周亚夫为将,平定了七国之乱。】
刘煓松了口气, 拍了拍自己的胸口:【还好还好,这帮乱臣贼子还是被平定了。】
衆人:……
不都是你老刘家的子孙自相残杀吗?怎麽还搞出来了这种感慨。
【还是我政儿的政策好,不搞什麽藩王, 自然也就不会有这样的造反了。】赢子楚道,【谁让你们不学政儿,自己自创糟粕了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