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要硬这麽说也可以。】陈曦耸了耸肩,【蝗灾的出现,干旱有很大的原因。
因为干旱的环境非常适合蝗虫的孵化。
但是如果因为这个就束手就擒,任由蝗虫泛滥,那麽这个天灾就会变成更大的人祸。
过往的君王和百姓都觉得这是天灾,蝗虫算是天上的使者,不敢动什麽。
可是姚崇不这麽觉得,在开元四年时候,山东地区发生蝗灾。
百姓只知设祭膜拜,却不敢捕杀蝗虫,任由蝗虫嚼食禾苗。
是姚崇上奏,希望灭除蝗虫。
当时的朝廷沸腾,却都认为蝗虫不宜捕杀,甚至连李隆基对此都犹豫不决。】
【姚崇对此表示:这帮儒生不知道变通,迂腐不化。
古时曾有蝗灾,只因不肯捕杀,以致发生饑荒,百姓相食。
现在飞蝗遍地,蝗虫泛滥,河南河北家无宿粮,若无收获则百姓流离,关乎国家安危。
灭蝗即使不能尽灭,也比留下来形成灾患为好!
就这样,李隆基被说服了。
但是说服一个李隆基还是有些不够,姚崇又对百官表示:如今蝗虫可以驱除,若任其成灾,粮食将被食尽,到时百姓怎麽办?
灭蝗救人,如果天降灾殃,有我姚崇承担,绝不会推诿给其他人!】
【就这样,在姚崇的坚持下,治蝗灭蝗运动还是轰轰烈烈的展开了。
而这段时间蝗灾的危害被减小到最低限度,虽然连年蝗灾,也没造成大面积的饑荒。
只不过姚崇太能干了,作为一个救时之相,他只用了三年多的时间,便将大唐帝国给从混乱之中拯救了出来。
但是前面我也说了,李隆基对待宰相的态度,其实跟汉武帝刘彻有点像。
说的不好听点,那就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李隆基和刘彻对这样的评价倒是都没有什麽意见,毕竟对于皇帝来说,这种评价其实并不算是恶评。
烂好人的皇帝,反而才在这个位置上待不长久。
【姚崇虽然能干,但是他也有着自己的缺点,比如他喜欢打击政敌、招权纳贿、搞小集团。
而李隆基前期的用人风格便是专任而不久任,也就是说他用一个人会把所有的权利都放过去,
但是因时而动,在他察觉到这个人不适合现在的国家之后,便会立马毫不留情的抛弃。
所以在国家稳定之后,李隆基便决定换一个新的宰相了。
当然,李隆基和刘彻相比温情的一面此时显露出来,他并没有直接找茬撤掉姚崇,而是借大赦长安囚犯,却不赦免姚崇小弟的事件来敲打了一下姚崇。
姚崇也很聪明,在此事之后便递上了辞呈,辞去了宰相职位。】
【在姚崇罢相之后,李隆基选中了为人耿直、讲原则的宋璟。
宋璟直言上谏、不数私恩、严于律己,能够实行姚崇时期好的制度。
他也很重视对人才的选拔任用,虽然他掌握朝政大权,但他决不徇私枉法,
相反,对自己的亲属还更加严格地要求。
为防奸佞小人私下在皇帝耳边进谗言,宋璟提出百官奏事,必定要有谏官、史官在旁的规定。
当时朝廷一改以往用人惟亲的恶习,并减少了奸佞小人诬谄好人的情况,使开元初期的政局十分清明。
不过就算是这样的宋璟也没有干了多久,他为相四年,也被李隆基给换了下去。】
【之所以提到姚崇、宋璟,主要还是说明一下武则天和李隆基的眼光。
这两个人和贞观年间的房玄龄和杜如晦一起,并称唐朝的四大名相,素有“前称房、杜,后称姚、宋”之说。
由此可见,能够将他们提拔起来的武则天,和能够因时制宜任用他们的李隆基,
那都是有眼光的皇帝。】
被提到的四个宰相都很诧异,不过很快也都淡定了下来。
他们自己有多优秀,自己还是了解的。
正因如此,房玄龄和杜如晦对视一眼之后,开始对姚崇、宋璟産生了兴趣。
天幕说的还是太笼统了,他们多少能够从天幕所说的事情上看出来这两个后辈的一些东西。
确实也是有些本事的,也有着各自的缺点。
不过无论如何,能跟他们一起并称,那确实是不错了。
李世民也很是激动:“玄龄、如晦,看,天幕对你们二人的评价真的很高!”
二人沖着李世民行了个礼:“陛下过誉了,臣等有这样的成就,被后人如此夸赞,还是靠陛下的功劳。”
李世民摆摆手:“还是你们二人自己有本事,若不是你们辅佐,朕也不会坐在这里,也不会成为被后世敬仰的皇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