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世珍这个时候仰起头:【虽然俺穷,没供重八读过书,
但是重八自己出息啊!看,他还能给俺起名了!】
嬴稷虽然不觉得自己是个好父亲,但是他觉得比起朱世珍来说,可真是一个好父亲了。
【你还挺骄傲的?】嬴稷皱眉道,【没给儿子什麽好处,还一点不觉得愧疚,儿子有光的时候还觉得自己是个好爹。
你儿子摊上你这种父亲,也算是倒了八辈子血霉了。】
朱世珍:【你!!!】
他生气极了。
尤其是他发现自己没办法反驳嬴稷的时候。
朱元璋听到这里,心中多少有些複杂。
他虽然对自己的父亲很有感情,但是说实在的,父亲的存在却是没能帮了他多少。
嬴稷如果不说这句话的话,朱元璋还只是有些许难受,却没有感觉到是哪里难受。
现在嬴稷说了,他才反应过来。
父亲对他的关爱似乎太少了。
不过想想倒是也觉得正常,当时父亲的孩子多,又看顾不过来。
除了大哥跟父亲时间长一点会相对亲近一点,其他几个孩子,就都差不多。
这样的情况下,感情难免是会淡一点的……
朱元璋做了父亲之后能理解一些,却还是难免会觉得失落。
倒是他也开始思考,自己平日里是不是只对标儿关心,对其他的孩子少了几分关注了?
陈曦对此的表现就是直接把话题继续拉开:【但是说实话,朱元璋的岳父郭子兴并不是濠州城说一不二的那位。
在彼时的濠州城中,红巾军有五个元帅。
郭子兴一派,孙德崖与其他三个元帅一派,两派之间矛盾重重。
当时徐州红巾军主将芝麻李被元军杀害,其部将彭大和赵均用率兵到了濠州后,赵均用还被孙德崖的鼓动挑拨,绑架了郭子兴。
不光在孙家毒打了郭子兴一顿,还準备把人给杀了。
还是朱元璋率兵救回了郭子兴,不过在此之后,两派结怨也更深了。】
【但是经历了此事,朱元璋发现,濠州城诸将争权夺利,眼光并不长远。
别人都不靠谱,那就靠自己吧!
于是在至正十三年六月中旬,朱元璋回乡募兵,同村邻乡的熟人听说朱元璋做了红巾军的头目,纷纷前来投效。
这一次,他总共募兵七百多人,回到濠州后,郭子兴十分高兴,提升朱元璋做了镇抚。
不过这还不是朱元璋招人的巅峰水平,很快濠州城里便有了两个王,
一个是彭大的儿子彭早住自称鲁淮王,另一个是赵均用自称永义王,而郭子兴等仍是元帅。
多少有点水平跟不上了。
于是朱元璋从自己招募的新兵中挑选了心腹徐达、汤和等二十四人离开濠州,南略定远。】
【这二十四人被称为明初淮西二十四将,
其中的徐达和汤和都是明朝的开国功臣,在明朝建立后均是封侯拜公。
尤其是徐达,被后世公认为是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明朝开国“六王”之首,亦被朱元璋倚之为“万里长城”。
其长女嫁给了朱元璋的四子朱棣为妻,也是后来的徐皇后。】
说到这里,陈曦顿了顿,【这两人也是难得的逃过洪武大逃杀的开国功臣,
其中徐达是病逝的,他死后朱元璋宣布为他辍朝,还亲至其家参加葬礼,以示悲痛;
下诏追封其为中山王,谥号“武宁”,赐葬在钟山之阴;
徐达的神道碑文也是朱元璋亲自撰写,并且赐其配享太庙。
而汤和也是寿终正寝,终年七十岁,朱元璋罢朝三日,遣使吊祭,仍命亲王各遣官致祭,
下诏追封汤和为东瓯王,谥号襄武,赐葬凤阳曹山之原,命塑像祀于功臣庙,配享太庙。】
明朝的臣子们还在震惊洪武大逃杀是什麽,听起来好像很可怕的样子的时候,朱元璋怒目圆睁。
“老四!你个逆子!!!”
他说着就把自己的鞋子脱了下来,牟足了劲儿沖着燕王朱棣丢了过去。
主要是在这朝堂上他实在是没什麽顺手的东西了,否则的话也不会用鞋子。
朱棣满脸懵逼:“???”
不是,到底发生了什麽?
第174章 第一百七十四个老祖宗很骄傲
朱标这个时候已经熟练的开始给跑到自己身后的弟弟打掩护了。
“父皇不必着急, 一会儿天幕就会说具体的情况了。”朱标苦口婆心道,“儿臣相信,四弟并非是有狼子野心的人。”
朱棣连连点头:“就是就是, 大哥说得对!”
朱元璋冷哼一声,看似好像不情不愿的暂时不打算追究, 心里却是松了口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