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命安远侯柳升、遂安伯陈英为中军;
武安侯郑亨、保定侯盂瑛为左哨;
阳武侯薛禄、新宁伯谭忠为右哨;
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为左掖;
成山侯王通、兴安伯徐亨为右掖;
宁阳侯陈懋、忠勇王金忠,也就是刚刚提到的鞑靼王子也先土干为前锋,出兵北征。】
陈曦笑了一下:【这个是不是有点熟悉?就跟唐太宗李世民当时一样,任用番将作为大将。
也先土干也并没有辜负朱棣的期望,在归降明朝后,获朱棣赐名金忠,封忠勇王,备受宠遇。
明仁宗即位后,加太子太保,食双俸。
宣德三年,随明宣宗征兀良哈,颇有战功。次年,加太保。
宣德六年,金忠去世,获赐祭葬。
可以说是归降的一个好的代表了。】
【明军出征之后,四月二十五日,到达了隰宁,获悉阿鲁台逃往答兰纳木儿河,朱棣于是下令全军急速追击。
六月十七日,进至答兰纳木儿河,周围300余里不见阿鲁台部蹤影,遂下令班师。】
说到这里的时候,陈曦顿了顿,眼中流露出遗憾的神色,
【可惜的是,这是明成祖朱棣的第五次北伐,也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战争。
七月十八日,在班师回朝的路途中,朱棣于榆木川病死。
一代大帝,就这麽客死异乡了,也是十分令人遗憾了。】
朱棣:“!!!”
骤然得知自己的死讯,朱棣并不是很意外,毕竟每个人都是要死的。
前面听到那麽多皇帝死来死去,甚至还有自己的父亲,他多少都有点麻木了。
但是听到这里,他还是産生了遗憾。
不是遗憾自己死了,而是遗憾自己没有真正的打服了蒙古!
也不知道他的太子在继位之后到底做的怎麽样啊……
想起了自己的长子朱高炽,朱棣还是很满意的。
他几乎可以想象到,这小子在听到天幕说到自己的死讯的时候,哭的惨兮兮的模样了。
而朱元璋在听到朱棣是北征的途中病死的,忍不住瞪了自己这个儿子一眼。
“都那麽大的人了,不知道注意自己的身体吗?”
想起天幕说朱棣都六十多岁了还御驾亲征朱元璋就脑仁疼。
“一个二个的,都不知道爱惜自己的身体吗!”
第199章 第一百九十九个老祖宗很骄傲
【虽然朱棣的远征漠北之战进行了五次也并没有彻底解决了蒙古,
不过这五次针对盘据在漠北的北元残余势力鞑靼、瓦剌和兀良哈三个部落的远征,进一步削弱了蒙古势力,维护了明朝边境的安宁,
同时也明朝精疲力竭,朱棣亦在第五次亲征得胜回朝途中病死。
虽然朱棣北伐之后明朝无论在国力还是在军事方面, 都据有绝对的优势,但问题却出在了撤大宁都司、三降城、东胜卫、威虏卫、威远卫等漠南诸卫的事情上。
朱棣雄才大略,自然知道大宁诸卫所的重要性,
他在永乐八年第一次北征时对金幼孜等人说:“今灭此残虏,惟守开平、兴和、宁夏、甘肃、大宁、辽东,则边境可永无事矣。”
这也是为什麽他非要北征, 一生都在北征,甚至都死在了北征路上的缘故了。】
【何福曾请求朱棣複置东胜卫,但朱棣不以为然, 只在此年九月给何福的批複中写道:
“尔奏欲立东胜卫, 此策甚喜, 须俟镇虏、定边,诸卫皆定然后立之, 则永远无虞。”
朱棣认为设置卫所是要等到明军消灭岭北行省的残元势力继承确定元朝的北方边界后再办的事情,
但是由于朱棣病死在了北伐的路上,当年朱元璋在漠南设置的诸卫所都没来得及恢複。
宣德时,北方游牧民族通过卫所旧地对明朝的威胁日增。】
【明朝对蒙古封建主虽然也封以王位等, 同时给印、授敕、赐衣, 允许世袭,但并没有改变蒙古贵族的封建游牧制度。
因此, 蒙古各部的分裂状态依然如故,这是蒙古各部不断与明朝抗衡的重要原因。
这个问题大致解决是在清朝的时候,
清朝皇太极继位以后,为了确保对蒙古的控制,逐步地、然而也是坚定地在蒙古实行了划分牧地、编旗设佐(佐领)、更定爵秩、军令政令统一等一系列制度,建立起牢固的君臣、主从关系。】
朱元璋:“!!!”
这个消息比之前所有的信息都让他来的重视!
要知道,蒙古一直以来都是他的心头大患,哪怕是天幕说朱棣五次远征漠北,都没有让朱元璋放下心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