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6页(1 / 1)

('

但是朱厚熜一改诸帝佛、道兼崇的习惯,而专奉道教,压制佛教。

他对道教的崇信主要是迷信其斋醮方术,同时为了神化自己,他还为自己和父母加封道号。

随着杨廷和的去职和大礼议的升级,朱厚熜的崇道活动也随之升温。

斋醮的内容自祈雨雪、禳旱涝、祛病除灾以至求嗣延年,抗倭御虏几乎无所不有。

他还赐给入直大臣道教冠服,百官斋醮时,派御史纠仪,派亲信察其不虔者。】

【他是真的信这道教?】嬴稷比较怀疑。

第243章 第二百四十三个老祖宗很骄傲

【他是真的信这道教?】

嬴稷是当真怀疑。

因为前面朱厚熜的表现看起来实在是很像利用一切来给自己增加筹码的, 信教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好像不是他的风格。

如果真信的话,那他怎麽对自己的祖先那麽搞?

真不怕祖先显灵把他弄死啊?

陈曦点点头:【应该是真的。

随便捡几个例子吧。

朱厚熜当上皇帝之后, 毁佛寺,逐僧人, 用太监崔文言,于宫中建醮。

也不是没人劝他这麽搞不好,但是他完全不当回事, 频设斋醮,事无大小皆请于神,不验则请之再三, 有验则行大醮以谢神佑。

秦始皇汉武帝那被道士骗的一愣一愣的前车之鑒是完全没有让他得到一点教训,

估计他觉得自己是那个天选之子,比秦皇汉武还要厉害许多吧。

他特别恩宠道士, 仅嘉靖二十六年就度道士二万四千余人。

这个数量, 简直比一支小军队还多了。】

衆老祖宗:【……】

不得不说, 这人是有点封建迷信在的。

就算是他们都觉得很封建迷信了。

【当然,还不仅仅是这样。

朱厚熜时期受恩宠的道士最多, 恩典也最滥。

其中邵元节、陶仲文、段朝用、龚可佩、蓝道行、胡大顺、蓝田玉、顾可学、盛端明、王金等道人方士皆受宠幸。

朱厚熜时期的奏章还分了“前朝”,“后朝”,其中诸司百官所奏者为前朝;

道士方伎所奏者为后朝,前朝官员不得与闻。

这一下, 就把道士们的身份提高到比官员还高的位置了。】

【祭神修仙这种事情, 向来是没有底线的花费。

修建寺观、牒度僧道、举行斋醮、访求仙药等,都需要巨额的资财, 明代几代皇帝百余年富庶治平之业,荒废殆尽。

朱厚熜为了供奉神祗, 大兴土木,建宫设坛,岁废数百万。

嘉靖二十六年仅川、贵、湖广采木费用即达三百三十九万两。

举行供斋醮神仪式,皆需赤金数千两,屑为金泥,用于书写门匾对联等。

另外,祭神修仙又需要大量珠宝玉器、沉香、白蜡以及蔬食之费等,所废无以计数。

嘉靖三十七年命景德镇烧制内殿醮坛瓷器就达三万件。】

朱元璋又感受到了熟悉的并不是很久违的窒息的心痛的感受。

他最是节流了,大臣们花的多了他都心疼,更别说是自己的后人开始折腾他的江山了。

“这朱厚熜,前面不还是干的挺好的……”朱元璋捂着胸口说,“现在怎麽……怎麽……”

他都快说不出来了。

马皇后也是很心疼。

这大明江山也有她的一半,被这麽挥霍了她也心疼啊!

那她能怎麽办呢?

“陛下,还是好好研究一下如何教导后代吧。”

无论如何,这大明的皇帝,开始都是从他们这一代开始的。

教不好的理由他们都有份的。

朱元璋这次倒是冷静了不少,主要是这奇葩的后人实在是让他已经不知道说什麽好了。

或许皇后的说法是正确的,他以前的坚持不行吧……

【当朱厚熜无限制地设醮修仙、荒政误国之时,还是有一批忠直诤臣敢于抗争,力挽时局的,

他们纷纷劝谏让朱厚熜停止奉道修玄,并因此得罪失官,甚至丧命。

嘉靖十九年朱厚熜受道士段朝用唆使要退养深宫,而朝政便交给年仅5岁的太子。

圣谕传下,举朝惊骇,但皆不敢言,生怕说了自己会有什麽问题。

明朝皇帝的冷漠薄情,比之汉朝皇帝更甚。

而且汉朝的皇帝在臣子们劝谏的是好事的时候还会听一听,明朝的……】

【当然,也有不怕死的忠臣在。

其中太仆寺卿杨最冒死直谏,朱厚熜大怒,命令重杖杨最一百。

但是杨最身为文臣身子骨弱,只杖打五十就死了。

按理来说,人死如灯灭,更不用说杨最还是上谏了,但朱厚熜仍令杖满一百始罢。 ', ' ')

最新小说: 穿成玛丽苏女主之后 梦返千禧年 醉紅塵 AG:心怀荣耀 签到十年我成世界首富了 天边的云望着岸边的雨 穿越之男妻当家 和金手指大佬网恋了 [穿书]抱错金大腿 穿为渣了大佬的小少爷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