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8页(1 / 1)

('

因为道土都变成了和尚,不愿意当和尚的就死了。

身为道教徒的公孙景,自然看不下去,可看不下去归看不下去,剥去道教徒的这一身份,他始终也是一介草民,又能改变什麽呢?

但有心之人,永远都在行动的路上。

公孙景怀着一身本领,深入俗世,行走于阴阳,替百姓解决鬼怪的侵扰和迫害,用在道门学到的医术替百姓治病驱邪。

他这麽做,不为别的,只是想为道教正名,想让人们知道真正的道教,不应该遭到如此迫害。

就是在这一阶段,他认识了一名佛教的和尚。

这个和尚法号叫‘道觉’,天生就有三只眼睛。

第548章 公孙景和道觉

在佛道之争的初期,这道土跟和尚是势如水火的。

那是不共戴天的关系。

可无数的影视剧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越是这种敌对的关系,它越是容易诞生两个叛逆的人。

毫无疑问,公孙景和道觉和尚就是那两个叛逆的人。

他们一个是道教徒,一个是佛教徒,却在佛道之争最为激烈的时期成为了至交好友。

至于他们为什麽会成为至交好友,当时的道觉和尚,因为法号里面有个‘道’字,因此受到了同门师兄弟的排挤和霸淩。

这看起来有些离谱,可在那种年代,这都属于是正常操作了。

当然这也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而另一个原因,就是因为道觉和尚的天生三眼。

他天生就有三只眼睛,因此被人们当成怪物,在那种愚昧无知的年代,道觉和尚的出生就是个悲剧,他之所以能顺利长大,也多亏了他父母把他送去了寺庙里面。

当时寺庙里的一位法师就收养了道觉。

可是道觉还没成年,那位法师就死了,没有人庇佑他,连寺庙里的和尚都对他有歧视。

加上后来佛道之争的激烈,道觉因为法号里面有个‘道’字,直接就被赶出了寺庙。

他离开寺庙之后就遇到了公孙景,这个公孙景一看道觉有三只眼睛,就觉得很神奇。

因为在道教里面有一位神仙也有三只眼,这位神仙叫清源妙道真君,也就是二郎神,因此这个公孙景并不觉得道觉是怪物,相反,他觉得道觉是个天赋异禀的人,这种人才应该加入道教才对。

当时这个道觉和尚有两个考虑,一是当时的道教不好混,他要是加入道教,还得被逼着成为和尚,而且他本来就是和尚,何必多此一举呢?

再一个考虑,他从小就是被和尚养大的,他的信仰也是佛教,因此他不会轻易背叛自已的信仰。

在道觉的认知里,他觉得佛教的教义是导人向善的,是普度衆生的,这样的教义不应该背叛,而所谓的佛道之争,也并非是真正的佛道之争,只是人和人之间的争斗。

而且他也并不认可佛道之争,他觉得文宣帝对道教的迫害,是根本不人道的。

只是他和公孙景一样,除了无奈,也只能无奈,并不能改变什麽。

两个人对于佛道之争的见解,让公孙景对道觉的深明大义感到欣赏。

而道觉对公孙景为道门做出的努力,和济世为怀的品格也同样感到敬佩。

于是,两个人成了知已好友,相约结伴而行,不为别的,只为做出一点贡献,结束这场佛道之争。

可是两个小人物,他们能改变全局吗?

连他们自已……也未必有那个信心吧。

但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总要有人身先土卒,去尝试改变这些事。

其实看到这里,我多少觉得这个故事是被编造出来的。

我觉得李浮光的外公,可能是从地摊文学上看的野史,然后把这段野史给信以为真,写到了笔记本上。

先不管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公孙景和道觉这两个人,即便是有,他们当时的对话和心理,是怎麽被记录下来的?

而且野史虽然有些是真的,但大部分都是被人为编出来的,基本上都找不到出处。

但为了破解李浮光的身世之谜,我们只能暂时把这段故事当成真的,继续往下看。

这其实写的就是公孙景和道觉和尚的故事。

这一道一僧结伴入世修行,替百姓解决困难,后来云游到一个地方,见这地方人丁稀少,且天黑之后,百姓们皆是闭门不出。

后来二人才得知,这附近山上有一个邪祟,害人不浅,已经残害了不少百姓,当地百姓对此苦不堪言,却又无能为力。

二人一听,自然是不能坐视不理,于是便準备上山去除掉这个祸害,还老百姓一个太平。

结果这二人到了山上,蹲守了几天几夜,也没见到邪祟的影子,当时又正值冬季,两个人又冷又饿,最后实在饿得受不了了,只能无功而返。 ', ' ')

最新小说: 我是摄影师 被拐后,我反拐西域少主回中原 我在恋综做饭爆红 京城模范夫妻互穿后 炮灰女配今日暴富了吗 迷雾尘封的森林 功夫村姑:调教城里小坏蛋 空间大玩主 我能分解万物 香火道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