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1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民国再起 > 4-2:中原之主

4-2:中原之主(1 / 2)

('自2031年中华民国完成对大陆主要城市的控制,中央政府进驻南京以来,国内政治版图正在迅速重塑。老一代反攻派领导人逐渐退位,新一代在战火与重建中崛起。他们不是地下党员,也非海外菁英,而是经历网路时代、数位革命与极权瓦解的中坚世代。他们的语言、思维与策略,与传统民国政治文化大相径庭。

南京总统府与立法院内部,人事更替如cHa0。参谋本部完成改组,国防部长、内政部长、经济部长三大关键职位皆由四十至五十岁之间的战时指挥官与行动领导人接任。这些人多出身军事情报系统或戒严时期後的改革派阵营,深知资讯战、认知作战与现代治理的重要X。他们的共同特徵是:不信仰威权,也不崇拜昔日的党国传统。

2032年夏,第一届「重建国是会议」於南京召开,会议中诞生一份非正式但政治意义重大的文件:《中原共识》。这份共识提及:国家发展主轴应移转至中原地带,建立「内陆首都群」。

南京应与郑州、西安、武汉共同形成行政次中枢,防止过度集中。

强调「去意识形态化」,淡化泛蓝泛绿分裂,推动战後社会融合。

重新界定「中原」概念,不再只是地理中心,而是未来中华民国的象徵X中枢。

这场会议被媒T称为「新的政治星座诞生时刻」。数位新星迅速浮现:有的曾是战时无人机部队指挥官,有的在占领北平时负责与地方组织G0u通,有的则是科技背景出身的青年行政官。这些人不受老派政党传统羁绊,被民众视为战後重建的象徵。

与此同时,传统政党的本土派与大陆派之争也日益激化。部分泛蓝本土系坚持迁都台北、尊崇旧制;而泛绿的进步派则主张彻底重构宪政与区域治理,甚至提出「去台湾中心论」。双方争执使得一批中间路线的「中原派」应运而生,以南京、郑州、武汉等地为基地,主张「不重返旧党国,也不固守岛屿思维」。

国际媒T在报导这一现象时,给出一个标题:「谁将成为中原之主?」

而在民间,则流传一句话:「长江以北,h河以南,谁能真正领导这新中国的心脏地带?」

中华民国的新时代,领导人的权力来自於选票、战功与治理成绩,而非过往的流亡历史或派系庇荫。这样的局面,对许多人来说既陌生又兴奋。人民在m0索新的政治语言,而政坛也在找寻新的中心。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坐着看http://m.zuozhekan1.cc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2034年初春,长江以南的工业走廊再次响起机械轰鸣。短短三年之内,中华民国政府完成了对主要城市与交通节点的战後重建,重启了许多在战争期间中断的制造链与能源设施。南京中央政府宣布「经济优先五年计画」,目标简单明确:将中国重新定位为全球制造与金融的中枢。

对外,民国政府大力x1引外资,重新启用原有的世界贸易组织WTO成员资格,并与美、日、欧盟签订新贸易框架;对内,则实施「产业去军事化」与「信贷重分配」政策,将重工与资金资源从军需产业导向民生科技。

江苏、浙江、广东成为三大经济引擎,许多曾被迫迁移的企业家与科技人员纷纷返乡;外国资本重返浦东与深圳,自由贸易港的招牌再度高挂。人民币在东亚贸易T系中的地位回升,民间普遍称这波复兴为「民国经济奇蹟」。

然而,经济高速运转之下,文化与语言的裂痕逐渐显现。

南京政府在宪章颁布後开始推行「国语复正」政策,将1940年代制订之国语以北平音系为主、南京音为辅重新定位为全国唯一官方语言。教育部门要求所有国民学校在五年内完成课纲转换,公共广播与电视亦须以「标准国语」发音。

这引发了南方多省的不满。粤语、闽南语、客语、吴语等地方语言社群认为新政策是对地方文化的压迫。尤其在岭南与闽南地区,群众自发组织「母语保存会」,要求双语教育制度、地方语言纳入法定媒T频道。

在上海,一场名为「语言也是家园」的静坐抗议x1引上万人参与;在广州,老报人发起复刊《粤语日报》,声称「我们不是次等语者」。

政府回应则较为温和。教育部表示国语政策非为压制方言,而是出於「国家整合与资讯透明考量」。并承诺将开设母语教育专班,并在中广系统中设置「地方语言时段」。

尽管如此,语言问题已成为民国社会重建中的一面镜子。战後的中华民国,既试图统一语言与行政制度,也被迫承认多语社会的现实。人们逐渐意识到,若不能在「一国之内容百语」的前提下协商,则统一也可能埋下未来的分裂种子。

南京大学一位语言学教授在受访时语重心长地说:「国语是制度的语言,方言是记忆的语言;国家若yu长久,必须容得下两者共存。」

到2035年底,民国政府正式将「多语言文化保存条例」纳入基本法附则,规定所有省级政府需保障至少一种本地语言的公共传播与教育权利,并允许地方政府开设方言频道与教材。

这场语言风波没有立即平息,却为民国的语言政策打下了兼顾统合与多元的制度基础。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坐着看http://m.zuozhekan1.cc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中华民国与美、日、俄重构同盟

战争结束後的世界不再是冷战时期的样貌。过去由美中竞争主导的国际格局,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的瓦解,出现前所未有的空白。而这个空白,迅速被一个曾几何时被边缘化的名字填补──中华民国。

2032年至2035年间,是中华民国对外关系最关键的重建时期。起初,国际社会对於南京新政权的态度仍充满观望。虽然英、美等民主国家对民国的重宪与普选表示欢迎,但许多国际组织与贸易T仍沿用「中国代表席位真空」的技术X措辞,回避直接承认。

这一切在2033年「上海高峰会」後出现转机。

上海高峰会由美国牵头举办,邀请包括日本、英国、欧盟代表与南京民国政府出席。表面主题为「东亚重建机制」,实则为确认一项新的地缘战略安排:美、日、民国三角安全与经济合作架构。

这项协议有三大核心:

1.军事透明机制:三国承诺不於对方海空邻近水域部署核子或远端攻击系统,并建立联合情报通讯中心,对抗恐怖主义与残存极权势力。

最新小说: 肆意抢夺(SM 1V3) 伟大的泡沫 月半又怎样 双飞燕前篇 巫蛊娃娃(扶它) 【快穿】清冷美人总被争夺疼爱 敲打 《拜托!我不要拯救世界》 芬兰语习作 Suomi 夜猫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