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着几声蝉鸣,一天天热了起来,果园里的果树在喜哥儿的精心照料下,绿意盎然,生机勃勃,虽说今年基本上是吃不上果子的,但喜哥儿仍是乐的牙不见眼。
“竹竿拿上了吗?拿好就赶紧过去那边,去晚了可就都被别人给捉走了。”喜哥儿提着竹灯笼,等在门外催促道。
周宵拿上竹竿,随手把门关好,“走吧。”
二人匆匆往山脚赶去。
如今到了一年一次捉知了的日子,家家户户几乎是全员出动,顾筠和周铭不想去和村里人在山上争抢,二人就把果园的知了包了,周宵和喜哥儿他们去山那边捉。
要说这知了可真是个好东西,新鲜的知了油炸了,直接吃,外酥里嫩,就是一道不可多得的美味,还能卖去镇上饭馆换些银钱。
知了皮还有要用价值,每年到这个时候,镇上的医馆都高价收知了皮,十只一文钱,算是村里人为数不多的一项额外收入。
周宵和喜哥儿赶去山脚时,已经有不少村民眼睛瞪得像铜铃,趴在树上找了,生怕遗漏了一只。
“喜哥儿,你们怎么才来?再晚点儿都要被捉没了。”谷大力正和村长他们奋力捉蝉,抬头看到喜哥儿他俩才过来,不由开口询问道。
喜哥儿摸了摸鼻子,“晚饭吃的晚了些。”
“那你们就先在这块儿和我们一起找吧。”村长开口道。
喜哥儿他们点头,和爹爹他们一起,人多,晚上也不怕。
捉知了的人特别多,生动演绎了什么叫人比知了多,好在知了也比较争气,一棵树上就挂了三四只。
此起彼伏的“这儿有一只,这儿也有一只。”响起,处处洋溢着捉知了的喜悦气氛。
喜哥儿和周宵他俩后面和村长他们往山上走了点儿,最后每人也算收获颇丰。
趁着月色,喜哥儿提着灯笼,周宵一手提着装知了的篓子,一手牵着喜哥儿,慢悠悠回家去了。
回到家,喜哥儿迫不及待的拿了个盆出来,数了下今晚的收获,和往常差不多,捉了有三百多只。
顾筠乐道:“我和你爹我们俩今晚还捉了四百多只呢,你俩这也不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