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了一部分的验算之后,亚布里奇教授和他的同事艾达墨菲教授舒了一口气,停下来活动了一下身体,也让紧张的大脑稍微休息一下。
亚布里奇教授端起桌子上的咖啡喝了一口,说道:不知道这是哪位同行写的论文,数学计算的部分未免也太过于艰深了,而且不是我了解的那几位比较喜欢用数学方法来研究物理学的同行的风格,好像是个新冒出来的,也许是一个跨界的数学家?
数学界突然跨界去研究物理学,其实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天才们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喜好,从数学跨界去研究物理,已经是很小的一个跨越了。
墨菲教授靠在椅背上,微微皱眉头说道:我感觉好像有点熟悉,这种算式的结构和设计方法,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应该是陈。
亚布里奇教授愣了一下,思索里一下数学家和物理学家里姓陈的人,然后突然反应过来,你是说京华大学的那个年轻的菲奖得主,陈?
墨菲教授耸耸肩,所有菲奖得主都很年轻,包括当年的我们。不过你说的没错,陈确实是其中最年轻的那个。
亚布里奇教授不由摸了摸自己的嘴唇,你知道,我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好好阅读数学论文了,不过如果你确定的话,那他未免也太可怕了。他已经获得了菲奖,难道还要成为最年轻的诺奖获得者吗?
墨菲教授笑道:为什么不可以呢?你不也是获得了菲奖,并且同样在物理学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吗?
亚布里奇教授反驳道:可我没有拿过诺奖,而且他也太年轻了,真是让人嫉妒。
墨菲教授无所谓地说道:这不重要。话说,最年轻的诺奖得主多少岁来的?
亚布里奇教授思索了一下,突然放心地笑了,哦,没事了,他已经不可能成为最年轻的诺奖得主了。最年轻的诺奖得主获奖的时候才25岁,而他我记得他拿菲奖的时候就24岁了,现在肯定已经超过了吧。
墨菲教授不知道他在高兴什么,敷衍地说道:那可真是太遗憾了。不过也没有关系,同时获得菲奖和诺奖也很喜欢,现在应该还没有人做到吧?
亚布里奇教授思考了一下,好像,确实没有。
墨菲教授满意地点点头,那就可以了,只要他能够达成这个成就,那么他就是第一人!
亚布里奇教授皱眉,看起来有点不服气,你这么相信他能获得诺奖吗?
墨菲教授也端起咖啡喝了一口,然后说道:虽然我不太懂物理学,可是我知道暗物质,如果他的方法真的能够发现暗物质,那么你说他的这篇论文值不值得一个诺奖?
亚布里奇教授眉头紧锁,虽然不想承认,但不得不承认,除非诺奖的评审委员会眼瞎了。
第092章 学术辩论 三合一
在家过完元宵节, 陈颂和童一淮才返回了幽州市,而此时陈颂的论文尚且还在同行评审的环节,童一淮的那篇论文倒是引起了一些注意。
希格斯粒子, 全称希格斯玻色子,是人类到目前为止最晚发现的一种粒子,虽然也过去有十几年了, 不过因为想要捕捉它非常困难,需要高能级的对撞机才能做到,所以人类对它的研究还非常浅显,当然这些年也有很多的理论研究问世。
按照目前被物理学界广泛接受的标准模型, 基本粒子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组成物质的费米子, 另外一类就是传递作用力的玻色子。
比如我们熟悉的电子就是费米子的一种, 而光子则是一种玻色子。
希格斯粒子是一种特殊的玻色子, 被称为标量玻色子, 物理学家认为正是希格斯粒子赋予了其他基本粒子质量。
此外, 虽然目前标准模型得到了大部分物理学家的认可,并且它几乎可以完美统一三大基本力, 也就是强核力、弱核力和电磁力,但它无法解释引力。
因此, 有些相信标准模型的物理学家试图寻找到另外一种玻色子引力子, 来解释引力的存在,当然引力子是否真实存在目前还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另外, 有理论认为, 希格斯粒子或许和暗物质也有关系。有关于暗物质的理论研究预言了一种大质量弱相互作用粒子的存在, 而近期的理论研究认为, 希格斯粒子可能会与这种也许存在的大质量弱相互作用粒子互相作用, 形成暗物质。
当然,这种关于暗物质的理论,和陈颂的论文对于暗物质的预言并不相同。
而童一淮的论文,则主要是对希格斯粒子的基本性质的分析,并据此推测希格斯粒子的运用前景,他的论文中不乏和目前主流认可的希格斯粒子的性质矛盾之处,因此也引起了一些物理学家的质疑。
不过童一淮的论文的理论基础详实,推演过程也完全没有问题,虽然那些质疑他的物理学家也有自己的依据,但童一淮自然也不会畏惧这种质疑,更加不会因此而动摇,甚至质疑自己的理论,除非新的证据出现证明了他是错的。
理论物理学的研究就是这样,很多时候物理学家们就像是神棍一样都在预言未来的事情,有的时候甚至就是在瞎猜,当然瞎猜也得有点依据,并且能够将自己的理论逻辑自洽,否则就真的沦为神棍了。
假如你的预言正确了,那自然是功成名就,万一预言的大一点,而且预言还在有生之年实现了,搞不好还能搞到个诺奖。
万一预言失败了,那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不是真的毫无根据的瞎猜,并不会对学术声誉造成什么负面影响。
总之童一淮的论文发表了这么长时间之后,各方物理学家们已经基本读懂了这篇论文,并开始就此发表自己的意见。
有反对的,自然引经据典,说他的理论狗屁不通。
但支持者同样也不少,他们或是就童一淮的论文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是就那些反对者的文章开始写文章反驳,双方就这样骂成了一团。
各国媒体也来凑热闹,断章取义地对这场物理学家们的骂战进行了报道,也引起了一部分民众的关心,当然民众们关心的只是科学家吵架,对于理论不理论的毫无兴趣。
作为夏国的最高学府,京华大学的学生们自然也关注到了这场骂战,并且骂战的中心和风暴的引发者就是自己学校的老师,他们还挺与有荣焉的。
甭管有多少物理学家不认可童一淮的理论,能够引起这种规模的骂战本身就是一种实力的证明,如果是那种没有多少价值的论文,根本不会有物理学家搭理。
而处在风暴中心的童一淮,对此完全无所谓,好像无事发生,每天照常给学生上课,看看论文,陪陪陈颂,好像事情跟自己没关系。
反倒是武默他们有点坐不住了,憋了好几天之后,陶离终于忍不住问道:老师,外界那些关于论文的讨论,我们真的就不管了吗?
童一淮此时正在看学生作业,听到陶离的话,抬头看了他一眼,说道:为什么要管?
有陶离开头,武默也憋不住了,说道:我看到现在有很多国外媒体都在诋毁您,说您是知道自己的理论有问题,所以才一直不开口,不敢反驳。
童一淮看了看自己的学生们,忍不住笑了,摇摇头说道:国外媒体为了销量什么话都敢说,估计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国内这样的媒体现在也有不少,我建议你们不要太把媒体的话当回事。
郝奎还是不太理解,媒体的话可以不听,可是那些物理学家的质疑你也不管吗?
见他们确实非常为此困扰,童一淮想了想,还是说道:我并不是不把别的物理学家质疑当回事,只是目前还没有值得我特别反驳或者解释的文章。如果你们仔细阅读过那些文章,了解过那些文章的作者,就会发现他们并不是粒子物理学领域的权威人士,他们所写的文章也无法真正动摇我的论文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