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佗很清楚,北方的草原上,阴云正在凝聚。
那个名为匈奴的部族正在日益强大,他们如今不仅拥有着广阔的北方草原,更占领了关中以北的河南地,甚至赵武灵王时修建的北长城也在那群游牧者的控制下。
阴山、阳山、北假……
依山带水,沃野千里。
占领这里的匈奴人将日益强大,他们还会在不远的将来灭掉东胡,驱逐月氏,征服西域诸国,建立一个庞大的草原帝国。
继而,他们将会把目光放到南方,华夏之土。
前世,汉高祖被困白登山,屈辱求饶。
汉家公主北入胡地,献身乞和。
汉匈血战百年之久,方才扬眉吐气。
其中,不知死了多少人,不知流了多少血。
就这还是蒙恬北驱匈奴将其重创,汉家亦迅速统一华夏后才形成的局面。
如果秦王被杀,统一战争被继续拖延,不能及时夺回河南地,重击匈奴。
那匈奴必将比原本的历史更加强大。
一个分裂的华夏,能够抵挡住强大的匈奴帝国吗?
赵佗不敢想,也不敢去试。
所以他哪怕死在这里,也要阻止荆轲。
秦王不能死!
秦始皇必须统一天下!
秦王深深的注视着赵佗。
大一统理论由来已久,不管是儒、法还是道、墨等诸子学说其实都有和大一统有关的理论,只是各有区别。
这样的理论本身并不稀奇,刚才那番话如果是一个见惯世间诸事的老者所说,比如尉缭、李斯,秦王并不会太过惊讶。
但说出这话的恰恰是一个少年,看他的年纪和扶苏也差不了多少。
想到扶苏,秦王不由在心中叹了一口气。
同样的年纪,见解学识却差别如此之大,真让人感叹。
秦王心中思绪涌动,但面上不动声色,他淡淡道:“可是秦赵世代仇敌,当年武安君杀了数十万赵人,今日寡人更灭了你赵国社稷,甚至所杀之人,有你之亲眷。你身为赵氏族裔,就一点不恨吗?”
赵佗面色平静。
“禀大王,臣之父母并非死于秦人之手,而是亡于赵王。臣与秦国,并无仇恨。”
“至于宗庙社稷,就如臣刚才对荆轲所说。天下诸侯社稷亡佚者不知多少,就连那周天子都亡了,区区赵国宗庙在这统一大势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呢?”
秦王嘴角泛起淡淡的笑:“所以你才会故意纵火,趁夜告奸,让寡人对这场刺杀提前有准备。”
“唯。”
“臣相信,由大王来统一天下,必将比诸侯混战要好上太多。”
赵佗声音清朗,在这殿中回荡。
殿中诸臣皆惊讶的看着那跪坐的少年背影。
这个少年,今日带给他们的惊讶已经太多。
“此子见识如此不凡,将来必有所成。”
立在殿前的秦之邦尉,尉缭捋着颌下白须,感叹道:“李长史,你这次倒是发掘了一个好人才。”
一旁的长史李斯亦赞同颔首,他本以为这少年当夜登门告奸,只是为了保全性命。
毕竟秦法有言,告奸者免罪,且能得到封赏。
但他没想到这少年竟有如此见识。
作为秦王心腹,李斯很清楚。
秦王对眼前的少年,心动了。
“王离,你且带他下去,此事自有赏罚。”
“唯。”
随着王命下达,等候在侧的郎卫王离对着赵佗伸手。
赵佗再次对秦王行了一礼,起身随同王离向殿外走去。
所过之处,秦国诸臣都对他注目相送。
将这张少年人的脸,深深刻进脑海中。
“大王,燕国谋刺,罪大恶极,当诛!”
赵佗一出殿外,殿中诸臣便再次出言伐燕。
秦王扫了一眼群情汹涌的臣子们,嘴角勾起一抹淡淡的笑容。
他之所以在知道荆轲会进行谋刺之后,还继续排演这场刺秦大戏,不仅是因为秦王有掌控一切的自信。
更是因为他要让此事变成伐燕的借口。
荆轲刺秦,是燕国挑衅在先!
若秦国灭燕,亦是燕王咎由自取。
此事之后,秦国上下必将义愤填膺,民情汹涌,灭燕势在必得。
魏、楚、齐三国亦不敢在这种情况下支援燕国。
此事,风险虽大,获利亦大。
更别说秦王,这一次遇到了让他动心的少年。
秦王神色肃穆,用满是威严的话语宣告。
“令上将军,灭燕。”
“寡人,要燕丹的首级!”
第二十六章 :赐爵
赵佗坐在窗边,看着院中树木在那寒风中摇曳,吹落满地的枯枝残叶。
他被安置在这里,在整件事彻底了结前,不能离开。
赵佗并不担心会死,因为他在那大火熊熊燃烧的一夜,亲赴长史李斯府邸,将刺杀之事告发。
商君有言: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
他不仅不死,甚至还有赏赐。
荆轲。
赵佗闭上眼,眼前浮现荆轲看自己的最后一眼。
没有怨恨,似乎他在秦王召唤赵佗同呈地图的时候就猜到了结局。
赵佗在荆轲的眼神中,甚至看到了一丝解脱。
荆轲并非蠢材,从头到尾都知道他所做的事情不过是抱薪救火。
不管秦王死不死,燕国都会被灭。
但荆轲还是来了,做了,只是为了履行他的诺言。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这就是这个时代的价值观,是荆轲这一生所信奉的东西!
赵佗摇摇头,将荆轲的身影从脑海中驱逐,不管如何,他这件事不会后悔。
荆轲有他的信念,赵佗亦有自己的坚持。
只是不知,经过这事,秦王会如何处置自己。
赵佗毕竟出身赵国公族,而秦王政年幼时在赵国待过一段时间,受了不少赵人的欺负。
秦王在灭赵后亲赴邯郸将昔日仇家尽数诛杀,可见其心中对曾经欺负过自己的赵国贵族怀了多少怨气。
赵佗估摸着秦王可能会派人查清自己的底细,再决定对自己的处理,所以他当时在朝廷上并没有说假话。
如今赵佗只希望自家老爹老祖什么的,当年没欺负过秦王,要不然秦王一记仇,别说赏赐了,自己的小命说不定就没了。
这时,门外有侍从传声。
长史李斯来了。
李斯是楚国上蔡人,少年时曾做过郡中小吏,后来见仓鼠与厕鼠之状,颇有所感。
便丢下官爵,去荀子处学帝王术,之后入秦拜在吕不韦门下。
他一路攀爬,在关键时候又果断与吕不韦划清界限,成为秦王政真正的心腹。
如今的李斯年已半百,脸颊两侧甚至已有华发滋生,但官职依旧只是个长史。
不过赵佗很清楚,别看当今右丞相昌平君比李斯还要小十岁,又是秦王亲眷,但昌平君是靠不住的。
未来的秦国,李斯才是最大的潜力股。
官拜丞相,权倾朝野。
诸男皆尚秦公主,诸女皆嫁秦公子。
甚至他还将与赵高一起改变这个帝国的未来。
所以赵佗告奸时没有选择丞相府,而是去找了李斯。
两人之间,果然搭上了线,就连秦王对赵佗的处理结果,都派了李斯来宣告。
“李公。”
赵佗对着李斯行礼。
李斯笑道:“赵君可知,老夫此番前来是为了什么?”
赵佗被“赵君”的称呼吓了一跳,连忙推辞:“小子可不敢在李公面前称君。李公唤小子赵佗便是。”
“既如此,那老夫就托大了。”李斯也开口笑道。
赵佗忙请李斯上榻,两人相对而坐。
两个人都有相互结交的心思,赵佗知道李斯未来会权倾秦国,李斯也看中赵佗有飞黄腾达的潜力。
双方一来二去,房中气氛倒是和乐融融。
“大王问,你可愿做秦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