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桓昭咬牙切齿道:“你和李信,为什么都喜欢赵佗那竖子。我要东征魏境,你王贲不准,结果转手就派给了赵佗。赵佗说什么,你都说好。我给你出点好主意,你竟还斥责我多管闲事,我呸!”
“我桓昭出身桓氏名门,也是十多年来久经沙场的老将,多谋多智,哪一点比不过赵佗那竖子了?我出的计谋哪点不好,你不采纳就算了,还如此辱我,可恶!”
桓昭越想越气,忍不住将所有的怒气都发泄到远在咸阳的赵佗身上。
“赵佗,大王亲召回咸阳了不起啊?”
“你当了左庶长了不起啊?”
“我桓昭如今可是右庶长!”
“哪怕到了伐楚之时,我照样压你赵佗一头!”
“下一次见了我,你还是得乖乖问好!”
……
“赵佗。”
秦王政口中低语,手指摩挲着一块简牍,眼中略显犹豫。
在他面前的案上,更是堆满了厚重的竹简,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竹香味。
“使用赵佗那小子所献的沤肥之法后,今年关中粮食大丰收。秋收虽未完成,但按照治粟内史府的统计,基本上每亩种植粟的下田能多增收一石左右的粮食,中田达到一石半,上田甚至能接近两石。”
“这等功劳,自然该对其赏赐。”
秦王政说到这里,又犹豫起来,金玉之赐,他自然不会吝啬,但是爵位嘛。
一想到这个问题,他又有些头疼起来。
“蒙恬、李由、王离……”
整个秦国年轻一代,这三人是其中的佼佼者。
三人不仅是自身优秀,他们的背后更是有着显赫的背景。
蒙恬、王离是世代将门。
李由的父亲李斯则是当世大才,是他秦王政看中的王佐之臣。
这三人,也是秦国未来的栋梁。
但如今,蒙恬、李由爵为左庶长,王离则只是一个五大夫。
赵佗比李由小了近十岁,比蒙恬小的更多,但爵位却已经和两人平级。
若是赵佗再因为此功,往上升一级,成为右庶长,那可就超越蒙恬、李由了。
会不会升的太快了?
秦王政略显犹豫起来。
身为君王,他需要在朝野之中,维持某种平衡。
他的目光转向一直侍立在侧的男子身上。
赵高虽然职位为中车府令,但因为精通律法,且能写的一手好字。
秦王政经常将他带在身边,咨询其法律问题,或是让其代为起草诏书,颇得宠信。
“赵高,你认为寡人以千镒黄金代替爵位,赏赐赵佗如何?”
千镒黄金!
赵高眼皮一跳,这数字算是非常大了。
要知道王翦灭了燕国,秦王政都只赏赐他黄金五百镒。
千镒黄金,足以让一个人成为整个秦国最顶级的富豪,尽享一辈子的奢侈生活。
但代价却是不能升爵为右庶长。
赵高伺候秦王政的时间很长,自然清楚这位君王内心的纠结。
他略微犹豫后,说道:“臣听说当初商君创制我秦国的军功爵制度时,曾说‘有功者显荣’,以爵位来褒扬功劳,便能让士卒用命,谋臣献智,如此则国家必定强大。我秦国依照此法,褒扬功勋,为有功者升爵,故而天下智士勇将尽归我秦国所有,方能成就今日之霸业。”
赵高说完之后,闭嘴侍立。
他没有明确回答。
但秦王政却豁然开朗了。
他之前纠结于年轻一代的平衡中,反倒忽略了军功爵的核心是什么。
劳大者其禄厚,功多者其爵尊。
是赵高所说的为“有功者显荣”。
爵位,本就是用来赏赐功勋的,秦国上百年来也是严格依照此法,为立功者颁爵赏赐,建立起一个“童叟无欺”的公信力,如此方才能吸引来六国人才,达到今日称霸天下的局面。
军功爵制乃是秦国的强国之本。
秦王可以用特权,给自己宠爱的人赏赐爵位,这是君王的权利。虽然会引起人不满,但不至于动摇制度的根基。
但若是有大功者,却得不到相应的赏赐,那就会让无数人心中震动。
有功者无赏,爵位制度出现问题,国家就会失去了公信力,那还有谁会想着立功,还有谁会为你秦国卖命啊!
赵佗献上的沤肥之法,堪称强国之术,若是这样的功劳都得不到爵位的赏赐,那他下一次,有了好东西还会献上吗?
其他人看到这一幕,还会为秦国献计献策吗?
这其实是在动摇秦国的根本啊!
秦王政再无疑惑。
他颔首道:“你说的不错,寡人意已决矣。”
“大王贤明。”
赵高微微一笑,拱手称赞。
第二百零六章 :右庶长
“父亲,我听说今年关中粮食丰收,比去年增加了两成之多!”
李府宅邸中,李由神色阴沉,看着跪坐在案前的李斯,开口询问。
赵佗献沤肥之术,李由在春耕时就曾有耳闻。
但一来他李氏并不是以耕种起家,不擅农术,沤肥之法的效果又要秋收才能见到,所以当时并没有放在心中。
再加上那会儿赵佗初入宫中,虽因公主之事与李由之间产生龃龉。但矛盾还未彻底激化,李由对于赵佗的事情也不是特别关心。
刚听闻这事的时候,他李由还曾跟着一些人在暗中讥讽,笑话赵佗以前肯定是常和粪便打交道,说不定还亲口尝过老粪,要不然哪能知道粪便堆起来有此等好处。
不过当时也就是笑笑,转眼就忘了。
哪想到,到了秋收时节,沤肥之法竟然让整个关中粮产大涨,其效果堪称惊人。
刚听到这个消息时,李由可是愣了大半天。
面对李由的问询。
李斯没有理自家儿子,而是自顾剥着手里的黄色水果。
来自楚地的柑橘。
李斯剥开一个橘子的表皮,露出里面黄澄澄的果肉,一股酸甜的气息扑面而来。
李斯将那橘肉塞进嘴中,慢慢咀嚼着,脸上露出怀念的表情。
“你也尝尝,还是那熟悉的上蔡柑橘的味道,酸中带甜呐。”
李斯将手中半个剥开的橘子向李由推去。
他慢悠悠说着:“你我已十余年没有回过楚地,此番你随李信伐楚,可要再好好感受一下那楚地的风土人情。此战之后,楚国社稷既灭,荆楚之地也将匍匐在秦法之下,日益禁锢,再不会看到那八百年的楚人风情喽。”
就在李斯自我感叹间。
李由终于忍不住了,大声道:“父亲,我不吃橘子!”
“我听说此番关中粮食之所以能大丰收,除了有伐燕的兵卒归家参与春耕的缘故外,还因为大王推行了赵佗所献的沤肥之法!”
“说话那么大声干嘛,我听得清。”
李斯瞥了儿子一眼。
“你也快三十岁的人了,说话做事要稳重一些,我看你反倒该和那赵佗学学。他年岁虽然比你小,但行事却颇为老成,说话不急不缓,做事不骄不躁,哪像你这般见到一点小事,便沉不住气,这个模样日后哪能做出一番大事。”
被老父一顿训斥,特别是还让他像赵佗那竖子学习。
李由越发羞愤道:“这哪是什么小事啊!亩产大增,粮食丰收,这功劳之大,恐怕赵佗会因此升爵啊,他如果再升一爵,那可就是右庶长,跑到我头上去了。”
一说到这里,李由不由打了个颤。
昔日的下属转眼间爵位比自己还高,这还让他李由如何与赵佗相见,还要不要面子了?
更别说,这里面还涉及到公主之争。
如今咸阳勋贵之间,人尽皆知赵佗和他李由有争公主之意。
两人之前都是左庶长,李由尚还有信心战胜赵佗,如今赵佗若是借着这沤肥之法的功勋,升级为右庶长,那可就反压了他一头啊。
见李由神色愤慨,李斯不由叹道:“沤肥之法,春耕时我倒是知道治粟内史府在施行,但也没想到这法子的效果会这么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