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淳于越眉头皱了皱,还是回道:“自是周公制礼,施教天下诸侯。”“呵呵,原来是周代的礼法,对吾等来说,这确实是古之先王了。只是你们既然讲三代美政,为何这周人却不师夏、商之法呢!”说到此处,李斯昂声道:“吾曾闻夏、商不嫌一姓之婚,直到周人不师先王之法,改夏、商之政。自古以来数千年间,夏商两代,皆有同姓通婚,何曾有异?”“尔等既然言治国当师先王之法,那为何不师夏、商之婚制,反而要去沿用擅改了先王之法,不师古而行的周人礼仪?”“夏商古耶?”“周古耶?”第四百九十六章 :诸姬通婚李斯话音落下,殿中响起一片轻笑声。秦始皇看着慷慨激昂的李斯,面容亦微微舒展。秦国诸臣,除了赵佗之外,就属李斯最让他满意。赵佗此时听得忍俊不禁。最佳辩手李斯!好一个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你们儒家门徒,不是总要讲“师古而长久”、“师先王之法”,常常称颂三代之治,号称美政吗?之前分封郡县之争的时候,这些人就是拿夏商周三代搞分封来举例,如今却是被李斯用此法来迎头一击。漆雕毕等人顿时脸色涨的通红。淳于越也是嘴角抽搐。夏商和周,哪个更古,这答案显而易见。周青臣在一旁小声道:“住嘴了吧,廷尉开口,此事已不成矣。”淳于越却是瞪了他一眼,硬着脖子道:“廷尉此言差矣,吾等虽然言师古而长久。但若先代之制有问题,后世有圣人制法改善,那也是美事一件。”“夏、商以同姓通婚,并非良法,所谓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故而方有周公制礼,绝此恶俗,以定人伦,别禽兽。是故吾等虽言师古,但也当师古代圣人之法,而非习远古恶习!”双标!赵佗心中暗骂一声。这淳于越口中的“圣人之法”,还不都是凭他们一张嘴来解释。不过赵佗作为此事的主角,自是不好亲自下场辩论。好在李斯亦是舌战高手,又作为法家台柱,与这些儒家博士互为仇雠,此刻自是抖擞精神,鼓动唇舌,发起反击。“好一个圣人之法,他周公旦是圣人,莫非大禹、商汤就不是古之圣贤了吗?莫非他们所行同姓之事,又是禽兽之行?”李斯冷笑一声,一顶帽子先扣了上去,让众儒生脸色微变。大禹治洪水,定九州,自是古之圣人。至于商汤,孔子言“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那自然也是个圣人了。这是无可置疑的事情。好在李斯没有在这所谓“圣人之法”上纠缠。他话题一转,说道:“所谓同姓不婚,自周公制礼开始,距今已有八百年。尔等如今口称礼制,但在这八百年间,他周室诸侯又有几人遵守此礼呢?像那吴孟子之事又有多少?”诸儒生面面相觑,一时间倒不好对答。吴孟子的事情,对他们来说可是个重击。这是《论语》上的一则故事,儒生们看过此书的大多清楚。言鲁昭公娶吴国宗女为妻。鲁、吴两国同姓,两者通婚,自是违反了周礼的“同姓不婚”制度。所以鲁人就不按照一般女性的称呼称将其称为“吴姬”,而是改成了“吴孟子”,这相当于给人改名换姓,想要蒙混过关。当然这不是重点,重点是陈国司寇曾问孔子:“鲁君知礼吗?”孔子答:“知礼。”等到孔子走后,陈国司寇又对巫马其说:“我听说,君子是不会有私心,且去包庇别人的。但鲁君在吴国娶了同姓的女子做夫人,这是同姓而婚,又将其称为吴孟子,这明显是违礼的事情。但孔子如今却包庇鲁君,说其知礼。如果鲁君这样娶同姓女子的行为也算是知礼,那天下还有谁不知礼呢?”李斯这番话不仅是举出了鲁昭公同姓通婚的例子来反攻,甚至还顺带嘲讽了一番孔子包庇鲁昭公的行径,让诸多儒生脸色不好看。淳于越沉声道:“周室八百年,天下诸侯何止千万,纵有一二君王违礼,那也是正常之事,此不足举例。”“呵呵?才一二?尔等腐儒,是不识史事?还是想欺骗皇帝?吾今日就来告诉尔等,周室同姓而婚者有多少人!”李斯怒目大睁,高声开口。“晋国,周武王之子唐叔虞之后,乃姬姓大国。晋献公时,娶贾女、大戎狐姬、小戎子、骊姬等为妻妾,此四女皆姬姓也。其子晋文公重耳,便是同姓之婚所生,而成天下霸主。就连晋文公自己,也娶了周王室之女为同姓婚姻,生子晋成公黑臀!”“至于晋平公时,他娶卫侯之女为妻,并嫁女于吴国,这两番嫁娶也都为同姓婚姻。”听到晋成公黑臀之名时,赵佗眼皮跳了下。不过紧接着就被李斯口中的话语所惊讶,这些晋国国君,很爱同姓女子嘛。李斯此刻没有住口,继续厉声斥责道:“晋国之外。吴国也是姬姓大国。吴国先娶晋国之女,又嫁女于鲁国。且和同为姬姓的蔡国通婚,吴王僚娶蔡昭侯之女大孟姬。吴王阖闾则嫁女叔姬给蔡侯申。除此外,吴国还和周王室之间通婚,此等行为何谈同姓不婚?”“数百年来,晋、吴、鲁、郑、卫、蔡等姬姓国皆相互通婚,其事迹数不胜数。除这些姬姓国外,就连周天子,也和晋、吴等同姓国行婚姻之事。这,就是尔等所言的同姓不婚的周礼吗?”李斯声色俱厉,口中话语更是指名道姓,将一件件姬姓诸国间通婚的事情抖出来,震得殿中诸人皆惊。诸儒生面色大变。李斯并未罢休,更趁胜追击道:“我为何言尔等的话荒谬?”“周礼,乃是周公所制,用来约束周人的礼仪。而我秦国之先,乃是殷商贵族后裔,是飞廉之后,恶来之子!”“我秦人礼仪习俗既不与周同,尔等岂能拿上到周天子,下到姬姓诸国都不遵守的东西,来约束我秦人?用几百年前就被破坏掉的礼仪来约束我如今一统天下的大秦,此等事情何其可笑,何其荒谬!”此话落下后,殿中诸位秦臣纷纷叫好,趁势发难。羌瘣性格急,跟着讥讽道:“好一堆臭儒生,他周天子都在玩同姓通婚的事情,竟然还敢来要求我秦国搞什么同姓不婚。我呸,还是我们羌人好,根本不搞这些虚的。”治粟内史王戊嗤笑道:“无耻至极,当初周天子和那些姬姓国相互通婚的时候,尔等怎么不去反对阻止啊?你们那什么孔夫子,为鲁君娶同姓吴女而撒谎包庇。如今我秦国公主大婚,你们这些人却跑来这里反对,真是可笑荒谬之至。”邦尉王贲冷冷道:“周礼?周天子?周室已被我秦国所灭,什么周礼,不过是该进入坟墓殉葬的东西。”“然也!邦尉说的是,什么狗屁周礼周天子,我秦国乃是殷商之后,早将他周室给灭了!”群情汹汹,叫嚷声不绝于耳。“这……这……”那些儒家博士全都脸色惨白。博士仆射周青臣被这情景吓得两股战战。他们连狡辩的话都说不出来,因为李斯说的事情他们很多都不知道,也是在这里第一次听说。这些儒家博士虽然号称博古通今,但在这个古老的以竹简为载体的时代,碍于条件所限,典籍并不流通。各派真传往往只有一两部经典,而且还大多掩着藏着,只以师传。所以他们的学识,除了自家精研的典籍外,知识面其实有限。对于儒家经典中提到的一些事情,比如“吴孟子”之事,他们或许清楚。但儒家经典上没有的,只记载于各国史书中的事情,他们又哪里能够得知呢?就连李斯,他也是连夜进入御史府藏书室,遍翻秦国收集的各国史书,并请教他那个博学的小师弟后,方才能理出条理来。也正是因为他的举例有名有姓,更加充满了杀伤力,将那些儒生当场镇住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