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武帝脑子一转,又搞出一套武功爵体系,想要激励士卒,但这东西换汤不换药,引不起人民重视,谁都知道汉家的军功爵是个什么货色。汉武帝没办法,眼看军功爵体系救不回来了,便根据军功爵原有的精神另建《击匈奴降者赏令》,相当于立功直接赏黄金,封侯赐食邑,这才能激励士卒奋战。这也是为什么秦代封侯极难,而到了汉武帝打匈奴的时候,到处都是因功封侯的缘故。纯粹是前代汉帝将这体系玩的崩坏,汉武帝没办法,只能掏出还有实利的侯爵来激励人,也算是尝到了军功爵崩坏后的苦头。而这时候,既然军功爵彻底烂掉了,后面的汉帝也就继续烂上加烂。皇帝即位,赐爵。立太子,赐爵。皇帝加元服,赐爵。皇帝改元,赐爵。有祥瑞,赐爵。有自然灾害,赐爵……赐爵数量之多,让人瞠目结舌。比如汉宣帝刘询在位27年,赐天下民爵14次,其中有不只赐一级爵位的情况,累计赐爵达十六级。不过爵位赐的多了,天下男子不可能人人都是十多级的高爵,所以汉家天子又有新规定,就是所赐予的爵位最高不能超过八级。这就分化成了高等级的吏爵和低等级的民爵。身为高爵的官吏,可以立功,或者被赐予吏爵,继续往上升。而普通庶民,接受赏赐的民爵就只能达到第八级公乘封顶,所谓“爵过公乘,得移与子若同产,同产子”,也就是民爵超过八级以上,超过的级数就要转让给兄弟子侄。如此就形成了所谓的汉代“民爵八级制”。历代汉帝之所以乐于赐天下人爵位,大概就是秦代最珍贵的军功爵,到了这时候已经彻底成了空头荣誉,除了一个称号之外,啥东西都没有。统治者们不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只要下一个诏书,赐给人民一个空虚的荣誉头衔,就能表现自己的慷慨恩德,达到普天同庆,收买人心的目的,何乐而不为呢?当然,聪明的统治者除了给出一些空头称号外,往往在赐爵的时候,也会伴随着赐牛酒,减免租赋等些许利益,让黔首庶民们对其感恩。汉朝的最后一次向天下赐爵,是汉献帝立曹操女儿为皇后,借此突出曹操的地位。后来曹操掌权,肢解二十等军功爵制度时,除了保留和改革侯爵外,觉得这民爵八级制也挺不错,收买人心挺好用的,便保留了下来。民爵八级制度一直延续到唐朝中期,成为历代王朝祝贺节日喜庆的廉价点缀品。这就是当年秦孝公和商鞅建立的军功爵制度,最后的下场。赵佗心中幽幽一叹。他知道军功爵制度的最终结局,而他自己又是从这个制度里一级一级爬起来,可以说是军功爵制度的直接受益人,对于这个制度自然有些感情。赵佗瞥了王戊一眼后,目光再次望向了帝榻上的始皇帝。哪怕在秦国统一天下后,需要不停征战的军功爵制度已经不太适应帝国的需求,在制度契合上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进行转变。赵佗也一直有对军功爵进行改革的心思,但再怎么样也不是像皇帝这么玩的呀。直接广赐天下黔首爵位。要知道军功爵制度的最终崩坏,就在于统治者的大肆赐爵,虽然汉代的大规模赐爵是从刘邦开始,全天下赐爵是从刘盈开始。但或许他们是在学秦始皇呢?这位千古一帝,正是破坏军功爵制度的始作俑者啊!今天始皇帝想要在全天下赐黔首爵位一级,或许短时间内害处还不大,但开了这个坏头,后来者纷纷学习,制度崩坏只是早晚的事情。想到此处,赵佗突然眼眸微凝。这位皇帝在后世常被称作暴君,但几乎没人骂他昏庸之主。能够统一天下的人物,难道看不到这广赐民爵的危害吗?还是说,他是故意的?要对军功爵制开刀?还是说以此来试探军功集团?亦或者是自己想的太复杂,皇帝就是单纯的是好大喜功,为了收买民心?赵佗紧盯着始皇帝。突然有些拿不准起来。因为今日的始皇帝一直都表现的很平静,哪怕是赵亥和王贲接连站出来反对,他也没有表露过多的情绪,只是冷眼旁观王戊站出来为他辩护。而且王戊说的那些收买民心,稳定诸侯故地的作用,也是他自己说的,始皇帝从来就没有表过态。这个学过韩非之法的皇帝,只要他想,那就是权术高手,鲜少有人能猜透他的想法。哪怕是赵佗,在一阵胡思乱想下,也摸不准皇帝的真实意思。而这时候,在王戊一番慷慨激昂,暂时扛住太尉王贲的攻击后。诸多公卿暂时没有开口,他们不像赵佗那样已经提前知道了这道赐爵令的结果,在时代的局限性下,得仔细思索权衡。就在此时,眼见无人再吭声。帝榻上的始皇帝淡淡一笑,转头看向了赵佗。这个当今朝堂上的武将扛把子。“主爵中尉与太尉皆有所言,不知武功侯可有想法?”第六百二十七章 :赵佗算账赵佗看到始皇帝正望着他,其神色平静,眼中似乎含有期待。所有人都将目光落到了赵佗的身上。他是武功侯,是一个靠着军功爵制度爬到伦侯级别的人物,在整个秦国都是独一份,可以说是享受了军功拜爵的好处,如今面对皇帝的赐爵之事,又将有着怎样的看法呢?赵佗深吸口气,他自然不可能当众说皇帝这么做要开一个坏头,早晚会毁掉这个制度。他略一思索,便站出来拱手道:“陛下,臣认为赐爵之事或许有安定人心之功效,使得天下黔首感念陛下恩德。然而我大秦素来是有功必拜爵,有爵必赐土,如果对天下黔首授予爵位,那必定要发放相应的土地、田宅,方能让其感恩怀德。”“臣不知天下黔首数量具体有几何,但想来陛下若广赐爵位,此番受爵者必定在数百万以上,如此数字,那就要发放数万万亩田地,上千万亩宅地才行!臣请问,当今天下,尚还有这般数量的田、宅赐予乎?”话音落下,众人神色微变。是这个道理。秦国的爵位之所以珍贵,正是因为它是带赏赐的,和汉代的空虚头衔完全不同。按秦的军功爵制,升一级爵位,赐田百亩,宅九亩。如果是一百万人,则赐田数将达到一万万亩,宅地九百万亩。如果是五百万人,那就是五万万亩,宅地四千五百万亩啊!当然,这只是个理想数字,实际上到了秦国统一的后期,因为战争太频繁,得爵者的数量太多了,导致这些得爵者在回去后接收到的田、宅数量往往会会打折扣。但哪怕是在这数字的基础上打五折,也是个十分可怕的数字。从秦国开始实施军功拜爵制度以来,都从来没有处理过这么庞大的赐田数量。就连帝榻上的始皇帝也是双瞳骤然一缩。赵亥、王贲、王戊等人刚才都在针对赐爵会不会范围太广,会不会动摇军爵制度基础,会不会影响士卒战心上进行讨论,倒是没人算这个。好一个赵佗,这经济账一摆出来,还真是将不少人吓到了。“陛下,如果不能在赐爵的同时,颁赐下相应的土地田宅,那么这一次赐爵反倒会使得爵位价值下降,天下黔首对获得爵位不再期待,甚至失望,这样的做法不仅不能收得天下人之心,反而还会让民心生怨,起到反效果啊!”赵佗声音低沉,有一种痛心疾首的感觉。因为他说的都是真话。始皇帝在历史上大肆赐爵,但又发不下相应的赏赐,使得到了秦末的时候,爵位轻滥。六国故地的簪袅、不更级别的有爵者不仅没有相应的田地,反而沦落到成为居赀赎债者,靠着做苦役还债。这样的情况下,黔首纵使有着爵位又怎样,根本不可能感念皇帝的恩德,反而还让爵位更不值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