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只局限于同姓同宗的堂亲,对于表亲上就没什么讲究了。表兄妹结婚,在古代就是常有的事情。哪怕到了两千年后,一些地方还有“姑家女,顺手取;舅家要,隔河叫”之类的民间谚语。其实在明清时代,官府就意识到表亲婚的不妥,并出台了相关律法禁止表亲结婚,但实际上这样的事情照样层出不穷,基本没人守法。后世有人统计过《清人年谱》中记载的957对夫妻,其中属于表亲结婚的就占了102对,可见表亲婚之盛行难禁。别的不说,光是某名著里的贾宝玉和林黛玉,那可就是妥妥的姑表兄妹,照样一堆人追捧。就算将女主换成薛宝钗,那她和贾宝玉同样是姨表姐弟啊。整本名著讲的都是近亲结婚,可见表亲结婚的浪潮何其凶猛。两千年后的清朝是这样,更别说这是在古老的秦汉,一个连亲外甥女都可以嫁给亲舅舅的大时代。扶苏之子如果想娶赵佗之女,在法律和道德层面上,那是完全没问题的。赵佗叹了一口气。妻子刚生孩子,他本来是不想在此事多说的,但看嬴阴嫚的模样,他要是不解释清楚,恐怕会让她一直闷在心头,搞出什么产后抑郁之类的就不好了。“既如此,那我就和你说说吧。”赵佗深吸口气,开始向嬴阴嫚科普生物遗传学上的知识。……长公主二胎生下女儿的事情,也在咸阳的公卿中流传。此事关系到大秦重臣武功侯,自然会有许多人专门关注,好趁机送礼祝贺,以拉近和武功侯的关系。廷尉李斯,就是其中一个关注之人。李府中,他拍着大腿兴奋道:“好啊!姝儿生子与长公主诞女,前后只差六天。六者,大秦之吉数也,此莫非正是天命所作乎!”眼见自家父亲格外高兴。李于皱眉道:“可是父亲,我觉得此事没多大必要啊。太子如今地位稳固,只要不出意外,他必将登上皇位,我那小外甥就是新的太子,日后少不了成为三世皇帝。没必要这么早就将其婚姻定下。”李斯瞪了他一眼,说道:“你懂个什么。太子之位看上去稳固,不代表我李斯的外孙就一定地位稳固。太子是国之储君,日后将登上帝位,自然会有许多妃嫔妻妾,少不了生育其他皇子。”“秦国虽是按照宗法,行嫡长子继承制度,然制度归制度,一切都要看皇帝的意思。自古以来,行宗法制度的国家何其多也,照样有许多君王行废长立幼的事情。”“古有晋献公、齐桓公,近有赵武灵王、赵悼襄王,所以你就能保证日后太子登基,不会宠爱其他美人,爱其所生幼子,生出废长立幼的心思?”李于咽了口唾沫。他这老父说得有道理啊。废长立幼,这样的事情从古至今不知道发生过多少次。比如那赵悼襄王废长子赵嘉,立赵迁为储君的事情这才二三十年啊。这么近的时间,李斯自然是记得清清楚楚,前车之鉴,他有这样的忧虑也是很正常的。李于舔了舔嘴唇,说道:“不是还有父亲吗?父亲是秦国重臣,就算太子日后登基,看在父亲的面上,恐怕也不敢做这种事情吧。”李斯冷笑起来:“那我死了之后呢?”李于一下就愣住了,一股冷意爬遍全身。是啊。李斯都已经六十多岁了,太子才二十五岁,始皇帝也只有四十几岁。所以很可能等到李斯死了,太子都还没登基,到了那时候,谁又能庇护他李氏的皇子呢?李斯恨铁不成钢的看着自己的儿子,低语道:“你那兄长已经是没了前程,如今又去搞什么修仙,不能再指望了。你也是个没什么本事的人,将来若是太子登基,生出废长立幼的心思,我那时不在了,你可能保我李氏所生的皇子?”李于嘴角抽了抽,他低头道:“父亲说的是,未雨绸缪方是老成之法,我那小外甥,确实有和武功侯之女联姻的必要。”李斯颔首道:“是啊,武功侯功勋卓绝,不仅得当今皇帝看重,就连太子也对其颇为倚重。将来太子登基,他必定是国之重臣。若能瞅准现在这个好机会,让吾外孙与他的嫡女联姻,纵使将来我去了,有武功侯为吾李氏的皇子保驾,也绝不会生出意外来。”“我李斯的外孙,就是他赵佗的女婿,将来必定能成为三世皇帝,呵呵呵……”李斯笑了起来。他岁数已经大了,眼看在朝堂上,他是争不过武功侯的。自己的儿子,也是个不成器的玩意儿。那就退而求其次吧,将希望放到第三代人身上。我李氏一代、二代都不如你赵佗,那就看来第三代。皇长孙可是流着一半的李氏血脉,只要能够顺利登基,那他李斯照样是朝堂的大赢家。“就这样决定了,等到下次前往太子府探视孩子,你就将此事再好好与姝儿说一下,让她去劝太子出面。太子和长公主是亲兄妹,他如果开口提起儿女联姻的事情,想来长公主和武功侯是不会拒绝的。”说到这里,李斯嘴角勾了起来,眼中充满自信。“而且这件事对他武功侯也是大利,答应这一次的联姻。不仅我李斯的外孙能够顺利成为大秦三世皇帝,他武功侯的嫡女日后也将成为大秦皇后,外孙成为四世皇帝,此乃双赢也!”李于佩服着拱手:“父亲智谋深远,儿佩服无比。再过两日吾等就可以前往太子府探视,到时候我一定好好劝姝儿行此要事,将此联姻之事尽快定下。”“嗯。”李斯点了点头,又想到一事,叹气道:“还有你那兄长,好几个月都缩在府中不出来,说是要跟着皇帝修仙,总不出门,这也不是个事情。你去叫他一声,一起去太子府看看,那也是他的外甥啊。”第七百一十六章 :婉拒武功侯府邸,宽阔的大院中。韩信一边跑,一边叫。“彻儿,别追了。你追不上我的!”三岁多的小赵彻,正拿着一根小竹竿,追在韩信后面,想要用手里的竹竿去打他。“不准跑,乖乖投降,停下来让我敲你!”小赵彻咯咯笑着,眼睛里尽是兴奋。韩信眼珠子一转,回头道:“好了好了,我降!我降了便是!”小赵彻眼睛都笑的眯了起来,见韩信真的停下来,他就要上前去敲韩信。说时迟,那时快,就见韩信突然一个回转,趁着小赵彻没有防备,“唰”的一下,从他手里将竹竿抢了过来。韩信一个后跳,对着小赵彻做了个嘲讽的鬼脸。小赵彻傻眼了,指着韩信骂道:“骗子,你骗我!”“什么叫骗?这叫兵不厌诈!”“此乃兵法也!”韩信嘿嘿笑起来。小赵彻愣愣的盯着他,然后一屁股坐在地上,“哇”的一声大哭起来。这下韩信傻眼了。他见到远处观望的乳母和侍女要过来了,连忙上前道:“彻儿别哭了,我还你就是,我让你打还不行吗。”小赵彻不理他,只顾自个儿哭泣。哭声让韩信心急,他在心里大骂自己:“韩信啊韩信,君侯让你来陪小孩子玩,你怎么还对一个三岁小孩用兵不厌诈的诡道啊,真是蠢才。这下把孩子弄哭了该怎么办?”韩信越想越心慌,将手里的竹竿一扔,就要去抱小赵彻,试图安慰对方。就在韩信接近,欲要弯腰抱他的刹那,小赵彻哭声戛然而止,脸上露出狡黠的笑容,他突然一个跃起,用脑袋重重的撞在了韩信的鼻子上。“我的母耶!”韩信痛呼,感觉鼻子都要断了。刚刚还一脸哭泣的小赵彻,如今已是笑的蹦了起来,他用小手指着韩信,奶声奶气的学着韩信刚才的话:“这就叫兵不厌诈!”“你的兵法,不如我耶!”韩信捂着鼻子有些发愣,这三岁的小屁孩,在教我兵法?院落的一处亭台,赵佗负手而立,他看着远处追逐打闹的韩信和小赵彻,嘴角露出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