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中吐槽归吐槽,这些二五百主面上不敢多言,纷纷领命下去安排。待到众将退后,曹参看向旁侧默默观看军议而一语不发的韩信,笑问道:“韩兄今日竟不发一言?”韩信淡笑道:“曹兄肯定是见我以前的献策,认为我会赞同他们攻取西瓯王城的建言吧。嘿嘿,我韩信想要立功,但并非鲁莽之人,更知道上将军的心思,这种事情我可不做。真想要打仗立功,等到上将军大举征伐西瓯时,机会多的是。”曹参略带惊异的看了韩信一眼。韩信又嘿嘿笑道:“不过曹兄啊,等下半年上将军征伐西瓯,我应该能独领一军。但你知道我年纪轻轻的,手下又没几个得力助手,陡然领军为将,终是有些不方便。所以我想先从你这里要点人来培养培养,等后面为将了,手下也有些人能够使唤。”曹参点了点头。他作为上将军的亲信,很清楚赵佗对这个弟子的喜爱,这种行方便的事情自然没问题。曹参顺口问道:“韩兄想要何人?”“我要刘羽,就是那个射大象的勇士。”韩信舔了舔嘴唇,那日刘羽投戟射大象的英勇场面,可是让他难以忘怀。有这种猛将在手里,打仗的时候能起到不小的作用。相比于彭越这个小卒,刘羽现在是大夫爵位,后面还能升到官大夫。这种级别韩信不好直接调动,所以还要向曹参请示。“刘羽?”曹参的眉头皱了起来。韩信疑惑道:“怎么了,莫非曹兄舍不得?”曹参摇头苦笑:“倒不是,只是这人可能有些问题。”韩信愣住了:“什么问题?”曹参犹豫了一下,见韩信不是外人,便将自己的怀疑说了出来。“刘羽。”韩信咀嚼着这个名字,最后对曹参说道:“此人是难得一见的壮士,如果因为怀疑而误杀之,殊为可惜。如今吾等身在越地,不好派人回楚地验证他的身份。不如曹兄先将此人给我,我会好好分辨,我就不信他能在我面前隐藏的了身份。”曹参追问道:“若刘羽真是那人又如何?”韩信道:“曹兄放心,我当让他为我大秦浴血立功,如此不负了此人的勇猛。若最后确定刘羽真是那人,用完再杀掉便是。”曹参想了想,觉得这样处理也不错,便点头应了下来。韩信嘴角微勾。一个熟悉本地山川地理的向导。一个壮勇强悍的先锋猛将。再加上他这个胸中有韬略的统帅,等到下半年单独领兵,就有机会立下一个大大的功劳。……曹参这边在确定好接下来的军事方针后,便不再继续深入越地,而是在边境要道处修建营垒,作为后续大军前来的桥头堡。过了大半个月后,肆虐南越的洪水总算是退去了,通往番禺的道路重新被打通。秦始皇三十四年,孟秋。在南越番禺城的上将军赵佗,收到了来自西瓯的战报。第七百八十三章 :南越王秦始皇三十四年的南越大雨,比往年还要大的多,几乎席卷了大半个岭南地区。待到暴雨停止,洪水退去后,南越低洼地带一片狼藉。这对秦军来说是一件坏事。意味着他们之前修建的大量道路都没法用了,需要重新开辟道路,又将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又是一件好事,而且还是一件有利于秦国统治的大好事。“上将军真是拿捏人心的高手啊,趁着此番越地大水,用粮食收揽越人之心。我听说那些南越人在领了救济灾粮后,纷纷感叹上将军的恩德呢。”郦食其走进帐中,看到赵佗正在主位上看西边传来的军报,顺手一个马屁拍了上去。赵佗抬头道:“《老子》里有一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场暴雨大水是件祸事,但如果处理得当,就能变祸为福嘛。我军在大水中虽然损失不小,但也助我尽收越人心,等到入冬大举进攻西瓯时,此地当安稳许多,少了些隐患啊。”说到这件事上,赵佗嘴角便露出笑意。之前南越诸部的粮食大多屯在番禺城的仓库里,后来秦军跨海而来夺下此地,掌握了南越人的粮仓。殷通带着数千人在这里守城的时候,天天大吃大喝,这就消耗了不少存粮。后面南越诸部投降,赵佗为了以示宽厚,将城里的粮食发了大半出去。这些发下去的粮食数量有限,再加上因为打仗,耽误了南越人上半年的农耕和捕猎,导致他们粮食一直不够,只能以果蔬野菜充饥。而这次夏季大雨又对他们造成了进一步冲击。存粮不足,地里的农作物遭受水灾,山林和湖泽被大水冲击,不好捕猎打渔。许多部族在灾后直接陷入饥荒状态。有一些部族实在是撑不住了,大着胆子前来向秦军救援。这时候秦军中有将领建议不管这些南越人,等到他们饿死的差不多,再施以救援,这样就能消灭一大批越人力量,对秦国接下来的统治有利。赵佗拒绝了。现在的情况是越人无粮而秦军有粮,特别是秦军占据了靠海的番禺城后,粮食和装备可以通过舟师从江东运过来。走水路不仅速度比翻山越岭快的多,而且所需要的人力和沿途损耗较少,赵佗现在根本不缺粮食。他让人召来南越水牛部的阿度,鱼部的鲨恩等南越首领,一脸正气的说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如今尔等既然归附我秦国,那就是皇帝统治下的秦人,不再是昔日野蛮的南越人。尔等秦人缺粮,我这个大秦上将军自当赈之!”阿度、鲨恩等首领被赵佗这番话震住了。如果他们是在以前遇到这种缺粮饥荒的情况,南越王阿古斯不仅不会给予他们粮食渡过灾难,说不定还要从他们部落里抢夺剩下的活命粮食,哪里会像秦军这样给他们赠粮渡过难关啊。“我们是秦人。”他们第一次,领略到了当秦人的好处。在领教了秦军的武力和刑罚的残酷后,南越人在畏惧中又感受到了来自上将军的恩德。赵佗在打残,吓唬之后,给予了他们一点甜头。恩威并施,刑德并用。这些南越部族的首领立刻跪伏在地上,学着秦人的礼节稽首表示感谢。他们现在对于这位秦国上将军那真是又畏又敬。赵佗趁机在开仓放粮的时候,又大肆宣扬大家都是秦人的概念,并让每一个前来领粮食的越人都要自呼为秦人。这样的做法,正是要潜移默化这些南越人的观念。让他们逐渐抛弃越人的旧有身份,接受作为秦人而存在,这对中原政权同化南方蛮荒之地非常有好处。同时为了形成鲜明的对比,赵佗还暗示那些南越首领,要在宣扬秦军恩德时候,顺带宣扬当年阿古斯的暴政。他要告诉所有的南越人,秦军来到这里不是为了侵略他们,而是为了将这些可怜的南越人从残暴的阿古斯手下解救出来,秦军是要给他们带来新的未来。阿古斯吃人,秦军不吃人。阿古斯抢粮,秦军放粮。种种举措下,确实让南越人对秦军的态度大为转变。特别是一些与蛟部和虎部有仇的南越人,还真的被秦军的宣传影响过深,认为赵佗率领大军将他们从阿古斯的暴政下解救确实是大恩。他们不懂秦人口里的“皇帝”概念,在他们的思维中,认为“王”就是最为尊贵的称呼。故而一些南越人暗中用“王”来称呼这位秦国上将军。南越王赵佗!赵佗对南越人私下的称呼倒是不清楚,他只是觉得这样做最直观的好处,就是可以收拢越人之心,让他在旱季时可以安心的攻打西瓯。而此刻暴雨洪水已经退去,南越之地也算稳定下来,他便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到了如何对付西瓯上。曹参从西瓯传回来的这份军情报告就显得至关重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