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它们主要传播的是经过官方审核修订的诸子文化,和法吏学室不同,进入诸子学室并没有爵位限制,普通黔首只需缴纳一定的学费,便可入学。但因为门槛低,毕业后并不包分配官职和工作,而是拥有被当地官吏举荐和征辟的机会。这是赵佗推行察举制度的一个配套措施。察举制度,是汉代军功爵制度崩溃后,官方弄出来的一种自下而上的人才选拔制度,属于是科举制度的前身。赵佗想替换掉有隐患的军功爵制度,但科举制的实施条件明显不足,故而他选择了察举制作为过渡,在符合世家大族利益,减少实施阻力的同时,也为下层民众打开一条上升通道。下层黔首若是不愿去学农、工、医等专业技术,那就可以进诸子学室,进行学习,增长知识文化,展现相应能力后,就能拥有被征辟和举荐的资格。在某种程度上,诸子学室的设立,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和人才的培养,为日后科举制的实施打下基础。这是一个过渡阶段。诸子学室的设立,得到了左丞相王绾的支持。不为其他,正是因为王绾亲近儒家,而诸子学室中正有儒学一席之地,他们自然会双手支持。甚至就连诸子学室的师资力量,赵佗也不操心,那些式微的诸子传人眼见官方愿意推广他们的典籍传承,自然是欣喜若狂,一个个削尖了脑袋往里钻。赵佗对此表示满意。发展教育,就会涌现更多的人才。只要察举制度能够顺利施行,再慢慢改革,转化到科举制,那么军功爵制度这个不停推动帝国发动战争的根源也就慢慢解决掉了。就在赵佗尽力解决秦国身上的弊端的时候,也有不少事情发生。一个是辽东郡管辖的胡人部落发生了叛乱。据说叛乱者是昔日的匈奴王子冒顿,他帮助秦国对付东胡残党,却在暗中发展势力。此事被辽东郡守察觉到后,意图将其诱捕,结果事情泄露,冒顿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联合东胡残党,入侵塞内,劫掠辽东郡。消息传到咸阳,二世皇帝大怒。秦将李信以冒顿之叛是自己留下的隐患为由,向皇帝请罪,并请求出征,将冒顿等胡人彻底剿灭。二世皇帝同意了,命李信赶赴辽东,征燕、赵之地五万兵马,平定辽东胡人。相比于辽东战事的开启。西边的战争则要顺利的多。到了二世皇帝七年春天的时候,西边大胜的消息也送抵咸阳。秦将韩信、赵彻率轻骑跨数百里突袭乌孙昆莫所在,将其生擒,并俘获乌孙贵族百人。王离趁势挥兵进击,大破乌孙诸部,斩杀和俘虏上万人,堪称一场大胜。二世皇帝很高兴,在朝堂上激动的拍案道:“昔日乌孙劫掠我秦使之辱,今日复矣!”特别是赵彻初上战场,便跟着韩信立下生擒敌酋的功勋,让扶苏非常满意,他称赞道:“不愧是朕之外甥,待彻儿回来,朕当好好奖励才是!”擒乌孙昆莫,悬首咸阳,是先帝的心愿和遗憾。如今达成了,二世皇帝很是高兴,在收到消息的当晚,他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宴会,以庆贺此番大胜。他在宴会上畅快痛饮。到了晚间,突然咳嗽不停,似乎是大量的酒水刺激,引发了他昔日在北地留下的旧疾。第八百四十一章 :托孤“朕昔日在北地监军,督造直道的时候染了风寒,后来虽然治好,但也落下了病根。每到秋冬时节,或者是受到刺激,便极易咳嗽气喘。夏无且对朕说,这是陈年旧疾,难以根除。”二世皇帝卧在榻上,有些无奈的对赵佗说着。赵佗点头,他记得好像是有这回事。很多年前,扶苏督造完直道回咸阳后,在一段时间里确实咳嗽不停,喝了大半年的汤药才治好,当时赵佗还给他出了些止咳的主意,所以有些印象。只是后来赵佗率军征伐百越,一去就是好几年,在事务繁多下,自然不清楚扶苏的身体怎么样。这几年秋冬时节,扶苏确实也有咳嗽的情况出现,赵佗只以为这是普通感冒,毕竟每年这个时候都有许多人会这样。他没怎么放在心上,哪知道这一次大量饮酒,竟然使扶苏身体出现了问题。“陛下春秋鼎盛,身体健壮,只需好好休息便可恢复,还请陛下宽心静养。”赵佗轻声安慰着。他和扶苏一样大,两人今年同为四十岁,这个年纪虽然说不上年轻二字,但也能称得上是年富力强,身体素质应该还可以。扶苏虚弱的点头,笑道:“朕也如此认为,陈年旧疾,养一养就好了。只是当今辽东战事刚启,察举和学室的事务繁多,镇国侯当多多费心才是。”赵佗拱手道:“陛下还请安心静养,臣定不负陛下期待。”两人又说了一会儿话,见到扶苏面露疲惫,赵佗适时告辞。看着镇国侯离去的背影,二世皇帝脸上的笑容渐渐敛去。他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很清楚。……镇国侯赵佗受皇帝任命,全权负责后续改革变法以及学室推广等问题,虽有左丞相王绾牵制,但并未影响赵佗威权日重。毕竟赵佗的改革,所损伤的主要是法家一派的利益,对于其他诸子百家都是大有好处,王绾等人在心中是支持的,使得赵佗所做的事情都很顺利。如此一直到了秋日,二世皇帝的病情突然加重。就连西征军班师回朝,奏捷凯旋的仪式,扶苏也没有前去,只是派出了两位丞相代为主持。没过几天,皇帝又下诏立皇长子启明为皇太子,确定了其储君的地位。这般急匆匆的诏令,加上前后的变化,到了这种时候,许多人都预感到那个不好的结果。不出所料,到第二年的十月,二世皇帝急召右丞相赵佗、左丞相王绾、文通侯李于等人入宫。满是药味的病房中,二世皇帝面色苍白,卧于榻上。皇太子启明跪在一旁,满面哀容。“朕自登位以来,在诸卿辅佐下罢西征、止徙民,又改酷法,亲庶民,以使天下安定。数载之功,朕甚欣悦之,然则……咳咳……朕今病笃,恐难再与诸卿共治秦国。朕子幼弱,难当大任,还望诸卿辅国,以匡社稷。”二世皇帝虚弱的说完这些话。赵佗、王绾、李于等人皆哀泣不已。“陛下放心,臣等必尽心辅佐太子,使社稷安定。”见到三人叩首应诺,尽诉忠心,二世皇帝脸色微舒,他的目光落到了最前方的赵佗身上。他轻声道:“朕曾与镇国侯有所约定,以此生革大秦弊政,使天下黔首百姓共得康定,安享太平之乐。如今朕中道而去,君当继昔日之志,以革旧弊,让大秦如先帝所言,万世长存啊。”赵佗听得泪如雨下。扶苏登基前,这两个同龄的年轻人常常畅谈国事,一起议论这个国家身上的种种弊端,一起议论始皇帝的举措对天下人的影响,并约定待日后两人有所能力时,一定要将秦国身上的这些疾患一一去除,使这个大秦天下变得更好。二世皇帝继位后,也确实是这样做的。他对赵佗的信重甚至超过了自己的岳丈李斯,一切事务全都交给赵佗主持,成为赵佗变法的最强后盾。要不是李斯一眼就看出了扶苏在背后支持赵佗,恐怕他也不会轻易向赵佗让步投降,赵佗的变法不可能那么顺利。如今扶苏在弥留之际,依旧没有忘记自己和赵佗昔日的约定,在让他辅佐太子的同时,希望赵佗能继续完成他们共同的志向。改革大秦,去除昔日旧弊!这样的信任,让赵佗感动到无以复加。他跪在地上,向扶苏道:“陛下放心。昔日之诺,臣必终生不忘竭力完成,绝不让陛下失望。”“嗯,君侯的话,朕相信。”二世皇帝抿嘴笑了笑,又对启明道:“君侯乃先帝与朕之肱骨,尔日后继位,亦当对其信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