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由谁从幕前走到幕后,突然拥有以前不曾拥有的权力,都会迷失本心!”
朱元璋停顿了一下,道:
“譬如杨宪!”
朱标默然。
杨宪的死,对于朱元璋来说影响没那么容易散去。
他对杨宪寄予厚望,但对方的表现却让他失望至极。
加上汪广洋的错判,老朱对自己用人能力,产生了一丝怀疑。
这种怀疑,会加剧他对臣子的不信任,朱标虽然看清楚皇帝的心病,却无可奈何。
“父皇将汪广洋贬到浙江,心里对他还是有些期待?”
“汪广洋的能力是不错的,但太没志气了,希望他这次,能给朕做出一些成绩!”
老朱叹气:
“这朝中能臣不少,可有宰相之能的人并不多,希望他不要辜负朕对他的信任!”
明初,皇帝沿用元朝旧制,
汪广洋被从中书省右相贬为浙江行中书省平章政事,虽然是被贬,但行省平章政事的位置,说明老朱对他依然有期待。
这件乃是试点改革之地,汪广洋但凡做出一些成绩,朱元璋都会启用他。
说起浙江的试点,老朱突然想起,刘伯温这个老小子一个月了都没给自己交出满意的税法稿子,不由大怒:
“连刘基这老小子都偷奸耍滑了?”
朱标闻言苦笑,父皇这个急性子,一个月他能让刘基交出什么像样的东西?
他知道朱元璋心情不好,谁撞到他头上,谁就要倒霉。
他只能轻声安慰,为刘基刘大人,争取时间。
……
刘基的情况确实不太好,自从上次被皇帝揍了一顿之后,他就趁机抱病在家休息。
虽然名为休息,可他并没有忘记皇帝给的任务。
将商业税的规则和施行方法,给规划出来。
以他的能力,这件事其实半个月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初稿。
只是,刘大人接下来的时间里,就陷入了反复修改的魔怔中。
也不知道几易其稿,刘伯温又废了一个版本。
“老爷,太子殿下让人从宫里带句话出来,问您的进度……”
刘伯温一听,马上就明白朱标要提醒他什么,大概率是皇帝对他的工作进度不满意了。
他明白,自己再不给皇帝交出一点东西,上次的十个大板只让他破点皮,这次是要三个月下不了床。
“给我备车,本官进宫!”
刘基更衣,穿上官服之后,就往皇宫去。
只是走到半路,他越想越难受,突然喊了一句:
“不去皇宫了,给本官出城去……”
自己做出来的东西,终归还不能让自己满意,刘基干脆让仆人调转车头,去了清心观。
“怎么又是你……”
张异见到刘基的时候,正在帮忙除草,他一脸嫌弃的样子,让刘伯温大受打击。
“有东西,想请你给我看看!”
“我洗手!”
刘伯温有求于人,表现得异常温顺。
等张异洗好手,将他递过来的东西拿来一看,顿时翻白眼:
“我还是个孩子,刘大人您何必如此折磨我!
这税法,我看都看不懂,怎么帮你?”
刘伯温递过来的东西,自然是他自己编撰的税法。
张异无可奈何放下,问:
“具体问题我不看,政务上的事,您老自然比我强上百倍,小道也看不出问题在哪?
您说说您到底觉得哪里不对吧?”
刘伯温想了半天,说:
“那日与你争论回去,老夫跟皇帝说了,皇帝让我定下税法,老夫却怎么写都不对……
今日本应该进宫面圣,诞我不甘心,还是准备找你问问!”
刘基见张异看不懂,就一一解释起上边的条例。
张异的记忆力不错,不多时就记下大半。
他从刘基字里行间的语气,大概猜出这老头迷茫在哪。
“刘老,您可知税法的最基础的本质应该是什么?”
“什么?”
“调节天下财富,本质上说,是劫富济贫!”
张异随口一句话,却让刘伯温呆立当场。
第九十一章 我悟了,摊丁入亩
劫富济贫?
刘伯温瞬间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先不说他认不认同张异的说他,但张异提出来的这个观点,是他从未设想过的。
“劫富济贫?”
他忍不住重复一遍,张异点头。
刘伯温若有所思,却还是不太能接受。
张异笑而不语,如果刘伯温能接受,那就怪了。
再怎么聪明的人,也无法跳脱时代的束缚。
“所谓劫富济贫,其实是税收的本质决定的,税收的目的,其实就是调节……
朝廷将税收上来,用于维护这个国家的运转。
国家就如一个机关,它有方方面面需要顾及,可能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其他环节的运转……
譬如,如果黄河决堤,朝廷就需要去赈灾,安抚百姓。
若不然,就可能激起民变!
前朝为什么无以为继,就是因为前朝这台国家机器,运转不下去了。
但是,它运转不下去的根源是什么?”
“税收!”
“没错,是因为税收不上来了。可是为什么会收不上来呢?
因为作为税收主体的百姓,他们已经没有油水可以刮了,百姓活不下去,自然要造反。
这就是历朝历代改朝换代的根本原因。
但,钱去哪里了?”
张异又问,刘基默然。
不是不知道,而是不想回答。
以刘基的智慧,他似乎已经明白张异后百年要说的话,是对他认知的挑战。
“钱都去官僚,乡贤,地主手里了!
每个王朝的溃败,几乎都是从收不上税开始。
这些人不管什么原因吧,他们在国家的税收名单里消失了……
天下就这么大,一个朝廷开朝的时候,假设它能从1000万顷土地中获得税收,到了王朝的默契,可能连三百万都没有!
那七百顷的税收,被各种人给吞没了。
天下百姓却还要守着三百万顷的土地供养朝廷。
先不说百姓能不能供养得上,就算朝廷能靠着这三百万顷土地的税收勉强度日吧?
但这台国家机器还是要运转。
譬如,再来个淮河决堤,朝廷又该赈灾了……
朝廷的钱粮本来就不多,发给百姓之后,他自己日子都困难。
然后他发现,因为水灾的缘故,许多人继续兼并土地,朝廷的税源连三百万亩都没有,只剩下一百万亩了……
这样的朝廷,怎么可能不灭亡?”
张异的话,让刘伯温想起前阵子闹得沸沸扬扬的僧道纳税的公案。
所谓天下人皆纳税的理念,正是他和张异论道的话题。
朱元璋不许读书人增加特权,反而将宗室本应该有的名分也给砍了。
刘基似乎已经明白,皇帝的苦心。
“咱们以前的税收方式,本质上是劫贫济富。天下拥有最多财产的那批人,他们却可以心安理得的免税!
就如刘大人想给天下读书人增加特权,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也是税收的减免吧?”
刘伯温闻言点头。
张异道:
“咱们大明如今还没有开恩科,假设明年开了恩科,这天下的举人少说也增加三百多人,这三百多年就从朝廷的纳税名单上消失了,
若我是一般的百姓,我肯定会求上那些举人老爷,将土地挂在他名下!
那么,他和其中一些人的土地,就从朝廷的税源中消失了,科举三年一次……
洪武六年,举人就有六七百了,九年,过千……
如此轮转,经历几个皇帝,刘大人可知道有多少人合法的吞并了朝廷多少土地?
这些人和这些资源,师朝廷的税源。
他们消失了,但税收不会平白消失,只会压在百姓身上。
一千人不够,一万人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