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换文字……我觉着在政治方面会有很大的影响。”
“没错。”
诸葛亮道:
“若是寻常时节,推广个更加简便的写法,也不会有太多质疑反对的人,可如今新字关乎你,后世种种技术,学说,其利过深,再加上后世与如今不同,贸然改之,与革新无异,莫说世族,上下官吏都会不满,处理不好,他们能让此事不了了之。”
果然!
刘琰就知道会出现这种情况。
现有阶段下,普及简体字必然会出现矛盾出现了。
让官吏改字,时间慢,也只能提高行政效率,给百姓普及倒快一些,但他们学会简体字之后要做什么呢?现在日常生活中根本用不着这么多文字,而认字也是一项技能,用进废退,不用的话,用不了多久,学的就能忘掉大半,简直就是做无用功。
那接下来怎么办?培养工人?不好意思,现在压根没有工厂的影子,开公务员考试?即将被取代的上下官吏就要磨刀了!
人除了有创造力,破坏力也是强的惊人呢。
更不要说大规模推广文字,本质上就是在和世族争夺他们垄断人才的权力,那这不就是在有外敌同时,点亮了内斗这项完美的技能呢?
虽然刘琰觉着撕破脸,来一波打土豪分田地也挺好的,但那也只是想想而已,毕竟她没有这个实力水平和人才支持,而且,偶尔加加班还能接受,天天重复996的日子,那还是算了吧。
不过——
军师你都说到这儿了,不会只是告诉她难度吧?
刘琰眨了眨眼睛,反问道:“那军师觉着,我要怎么办才好?”
“不能急于一时,先让你手下那些妇人,工匠学着,官吏逐渐更改,剩下的……得等到击退曹操再说。”
诸葛亮很快给出了答案:“至于你,就需要赶紧学隶书了。”
不是,她就跟隶书绕不过去了是吧?
但想想皇叔所提‘诗书礼乐’的含义,刘琰觉着这可能也没那么简单,她直接问道:
“前面我还能理解,可军师你都同意推广简体字了,为什么还要我学隶书?”
“安抚人心。”
懂了。
做个样子,防止既得利益者觉着她要掀桌子,恐惧之下联合起来反对,上下一心的搞破坏啊。
第37章 售纸~
建一个造纸厂不仅是刘琰的极限,也是现在的极限,接下来必须要等待,不说等到人手备齐,至少也得是有开启变革的实力,这至少需要四个月。
中间无大事可做,她正好抽空认认隶书,挑个老师,也算是个不错的消遣。
认就够了,写就不练了,毛笔字没个三五年都入不了门,有碳素笔,何必用这个折磨自己。
“行,我休息两天就认字。”
话已经说到这个地步,刘琰觉着不如一口气问个清楚:
“说起来,军师你对未来到底是怎么打算的?”
这都直接默许推广简体字了,含义她是真把握不住,需要准话啊!
只是对于未来行政的构思,诸葛亮现在还没有想好,自然也难以讲述,此刻听刘琰询问,也有些不知如何应答。
他沉吟片刻,道:
', ' ')('“还不清楚,不过,应该不是你所想的任何一种。”
咦咦咦?
以现在的情况来说,封建制度不太好维系,但后世各种国家制度也的确无法模仿,可中间到底要什么样子,刘琰还真的想不出来。
她有些好奇了。
“那军师你想好后一定要和我说啊!”
“这是自然。”
诸葛亮答应的有些意味深长,他抽出来张写满的纸,递向了刘琰:
“之前的书已大致看完,曦玉,你再帮我买这几本看看?”
“那么多书,这才几天军师你就全看完了?”
刘琰有些惊讶,她下意识想拿手机看日历算算时间,右手又伸手去接对方递过来的书单,一看上面的书目,好嘛,这得有六七十本啊。
“只观大略,不求甚解。”
诸葛亮回道:“算是囫囵吞枣的读过了一遍。”
那些大头书能读完就已经很恐怖了!
而看着这张纸上的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国家形态·思想,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等涵盖不同领域的专业书籍,刘琰瞬间沉默。
大佬的世界,果然恐怖如斯!
刘琰安安静静的找起来书。
她安静了,可运行起来的造纸厂后续还需要解决。
为了追求速度,很多东西刘琰都是通过系统购买,那些可以长久使用的水泥池,塑料板,钢板暂时不用太愁,但有些却需要尽快自行解决。
就比如纸药,这是用来粘和纸浆的胶料,匠人虽有调配,但数量却不够多,无法大规模供给,刘琰就从网上买了不少,但这种消耗品迟早会有用完的时候,还是得做到自生产才行。
除此之外,生产时各个环节,匠人的能力也都不到位,需要继续调整,保密和防失窃、受劫等事务也非常重要,都需要妥善安排。
以上这些是造纸厂的问题,而除了这些,还有一个问题摆在诸葛亮面前,亟待解决。
跟随主公而来的这些百姓,现在还依靠刘琰从神器取粮保证生存,无论是从恢复自身造血能力,还是减轻财政压力,投入到其它方面来说,都需要出售纸张进行盈利,那,生产出来的纸张,价格到底在多少才合适?
这至少要知道成本。
可惜在刘琰一通魔改下,想要算清它着实有些困难,无法前去麦城造纸厂的诸葛亮,显然没办法凭空计算,于是,他请了一位在这方面堪称大家的存在。
糜竺。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经商世家的糜竺带着几个老手前去,很快算出了现阶段的成本。
一张四尺六开(34×46厘米)的纸张,其成本在十两粮食(150克)左右。
相较于现代,这个价格还是过于昂贵了,不过,目前除了碎树皮这一环节使用了机器,其它还都是人工,人员臃肿,所需要的粮食自然也多,更麻烦的是现在纸匠不足,产量受到限制,一天最多也就是**千张纸,等后续调整上来,价格至少可以来个脚斩。
当然,虽然数量和成本对比后世有些惨不忍睹,但对比古代,那完全是降维打击。
哪怕是造纸业已经极度发达的明清,一张好些纸的成本也价值四厘银多,折合成粮食,大概需要400克左右,何况如今纸张等同于奢侈品的东汉,价格定的再高个十倍也会有人去买,甚至还觉得真便宜。
不过,诸葛亮并未打算以此谋取大量的私利,相反,他打算借此逐步恢复现在已经崩到不能再崩的货币。
“货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