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来到江陵之后,就召荀攸、程昱、贾诩等谋臣,还有徐晃、满宠等武将,来商议下一步怎么走。
此时贾诩的提议是,先安抚百姓,获取民心,站稳脚跟之后,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
贾诩的这种主张,是一种比较稳妥的政治手段,赞同的人也很多。
还有一种意见,是程昱提出来的,他清楚曹军的弱点,那就是不擅长水战,即便有了两万荆州水军,也不过是杯水车薪,难以在江上和刘珏、孙权争雄。
因此程昱认为,应该以陆军为主力,在长江边上等待时机,寻找合适的战场决战。
但是这种方法变数太大,需要成熟的条件才行,而且因为战线太长,进军慢、消耗大、变数多、旷日持久,这不是曹操想要的。
曹操想要的,是一招制敌的方法。
曹操不但是这么期待的,他还真想出了一个办法,而这个办法的重点,就在于夏口和柴桑两地。
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当属柴桑了。
柴桑是什么地方?
是江东六郡八十一州的门户,倘若攻破了柴桑,江东就没什么天险可守了。
自从柴桑落入刘珏手中,孙权就无时无刻不想夺回来,也是因为他明白这个道理。
曹操心中的计划就是,率领大军顺江直下,以十万大军的威势,逼迫刘珏、孙权的水军离开水面,不和江南水军正面交战,避过孙刘水军的主力,大军直接攻打柴桑,在柴桑附近抢滩登陆,一举拿下这个关键地方。
曹操兵法谋略过人,舍鞍马,仗舟楫,与荆州、吴越争衡,本不是中原所长,他当然明白这个道理。
虽然有了荆州水军,但曹操最希望的,还是以自己擅长的方式打这场仗。
攻打柴桑的同时,北路兵团从汉水南下,兵锋直指夏口。
夏口和柴桑一样,是荆州东边的屏障,若是能够拿下夏口,荆南之地就是囊中之物。
只要夏口和柴桑在手,就等于拿住了刘珏、孙权的死穴,两人就像风箱里的老鼠,被消灭只是迟早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