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如说程昱就很清楚,她进攻凉州可不是因为讨伐董卓,迎回汉帝刘协,而只是单纯地要寻找一个机会,将凉州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那麽就不能只考虑如何扫平凉州的叛乱,还需要考虑如何治理凉州。
这和并州不是同样的命题。
并州境内除了西河郡之外,其余各郡虽然遭受到羌人的袭扰,却还是以汉人身份团簇在一起的状态。可凉州却是羌人杂居于各处的情况,有如将黑白两种芝麻混淆在了一起,要将其快速分开并没有那麽容易。
而比起任用豪强,在任用自己人之余,乔琰更倾向于以羌治羌的想法。
所以羌人长官是必须有的。
那第一个投效于她的姚嫦就不妨再观望观望。
但正因为她打的这个主意不是当即就能落成的,所以姚嫦和她的族人都先被安顿在了火石寨的山田区域,按照烧当羌人的特长,和这些被募集来的汉人一同从事耕作的工作。
只是考虑到姚嫦的自荐之举让她与常人有别,乔琰先让她领了个小头目的位置,打算再近距离评估评估她的心性。
在她登临高处朝着那片山间田地的方向看去,见山中溪涧经行而过之处,田垄已在原本钟羌开拓的状态下完成了进一步的修整和拓宽。
在周遭的丘陵起伏中,这片相对较为平坦的地方,更显一片水土肥沃。
按照此地的气候和种植条件,乔琰最终敲定了在此地种植的三样作物——
胡麻、蚕豆和小麦。
而这便是被她设为火石寨军屯之所。
之所以将此地还叫做火石寨,并不是因为此地就是后世的火石寨保护区的範围。
若是按照地理位置的划分,这里应当更倾向于广义上的六盘山脉靠东一侧。
但当乔琰回首朝着西面看去的时候,便见远处尚显朦胧的群山,呈现出一片暗红与青绿交错,有若烧灼的状态。
这片特殊的丹霞地貌此刻与夕照混合在一处,成了这凉州大地中部的一片别样景观,也成了那山中聚居地的得名来源。
而那一片山岭,在元朝初年也成为了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陕甘路必经之地。
不过现在的山岭还处在大半未开发的状态,要行往榆中方向,可不会从中间穿过。
乔琰收回了目光,也将心中对往后规划的盘算暂时压在了心底,对着程昱说了句“下山吧”。
在行到山腰之下的屯田之地,她又驻足了片刻。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国人大多有些种地情怀,明明此地还在翻土,连种子都未曾播下,她却觉得眼前景象自有一份在劳师远征之余令人心神安定的力量。
哪怕她并不会有这个拉长战线到等待收获的时间。
程昱也不由在此时调侃道:“韩遂大概会很迷茫吧,君侯给他下了战书,现在却在安定郡内种田。”
乔琰侧过头来,朝着这位跟随她最久的谋士说道:“可要知道,我种地,从来没有一次,不是为了谋求更大的利益。”
这确实是乔琰的作风,程昱也从头到尾都有过见证。
她在京城里种芥菜,是为了降低汉灵帝的戒备之心,以确保抵达乐平前不会出现列侯档位的反複。
她在乐平种地,是为了积累出第一批民心和储备粮,拥有招揽人手的资本。
她在并州境内推广农具与种田之法,在白道川上起军屯,是为了在出征董卓和兵进凉州的时候有足够的军粮。
那麽此时在凉州的六盘山区内种田,也显然不是思考如何进攻榆中期间的权宜之策!
她图谋的是什麽,让韩遂头疼去吧!
何况她滞留于高平,最头疼的真的是韩遂吗?
只怕是……
她刚想到这里,忽然听到前方的田地间传来了个熟悉的声音,打断了她的思绪。
她循声朝着那个方向走出了两步就意识到,这声音的主人是那位南匈奴的左谷蠡王。
也无怪那声音里一口汉话说得有些奇怪。
想到他在前来高平城路上说的话,乔琰打算听听他又在说些什麽,权当是个解闷的戏码。
在他们二人又走出了一段后,与左谷蠡王相对交谈的人也被他们看了个清楚。
正是那些因姚嫦的劝说前来投降于她、免遭灭族之祸的烧当羌人。
对这些羌人来说,乔琰要想洗脱掉兇残的标签,在一时半刻间还有些难度。
虽然乔琰暂时将他们安排在这里,看起来也没对他们存有偏见,但出于同类相亲的想法,他们怎麽看怎麽觉得,同在此地做工的南匈奴人,跟他们才算是同一类的。
眼见脱里此人名义上是南匈奴的高层,却表现出了这麽一派平易近人的状态,他们更觉对方可算是兄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