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也不算白对着乔琰做出了投资。
在武威郡陆续开啓的灌溉蓄水工程,大约是出于这位君侯投桃报李的想法,也将当地豪族所持有的田産给覆盖考虑了进来。
颜俊不是个蠢货,顶多就是被乔琰给忽悠瘸了。
在这件事上他就看得很明白。
水利兴修以及新农具的推广,必定意味着来年的丰收,对他们来说也有好处。
更别说他还在此时听到乔琰说道:“伯英,你可有意愿将族中后辈送去郑师名下就读?”
“数日前大儒郑康成抵达并州,暂居于乐平书院。我想着,昔年党锢之祸中,郑师居北海教授弟子百千人,如今莅临并州,求学好问者也不能输于北海才对,总得再添些人去。”
颜俊惊了一跳。
凉州地界上的豪族势力彼此为姻亲联结的不在少数,在关东世家对关西豪族的鄙视链面前,他们更是惯常拧结成一股绳,但这并不代表着消息的传达就能有这麽快。
汉阳四姓从姜冏处得知这个消息,连带着扩散给了周边,颜俊却还被瞒在鼓里。
他朝着座中数人的脸上看去,知道此消息的面露了然,不知道消息的与他一般惊愕,但不管是哪一种,都对他当先被邀请而表现出了十足的羡慕。
颜俊当即意识到,他损失的是美酒,得到的却是乔琰将他归入自己人的待遇。
那麽同样对他来说是有所付出的丝绸之路采购?
会不会给他换来更大的利益?
不过他此时暂时还没有这麽多时间考虑这些,他连忙朝着乔琰回道:“别说是在郑公名下就读,便是为其端茶送水也无妨。”
“那倒不必。”乔琰摆了摆手回道,“郑师广授弟子,自身却乐享清贫、持身正道,奉孝将其接回后,他便已明言不必有人服侍,留三两弟子与他抄书便可。不过——”
“郑师到底年事已高,若是让其因教授弟子而费心劳力,我心中也过意不去,你从族中只遴选出三人送来便够了。”
三人?
西北豪族为应对动乱而聚拢起来的家族势力,往往盘根错节,人员结构複杂,正值读书年龄的小辈何止三四十人?
只有三个名额必定不够。
颜俊倒是想说,其实可以多送几个人去,便如同卢植当年在涿郡开设的教学课程一般,让有些凑数的往边角一坐也就是了,反正也只是去镀金走个流程的事情。
何况,若是郑玄收不了多少弟子,那管宁才只三十多岁,蔡邕也还算人在盛年,想来也是能教的,多去几个也没什麽。
可如今的主导权柄在乔琰的手中,也是由她一手兴建起的乐平书院,他只能往后再谋求发展人数的可能性,而不能在这种各家都聚集在此地的时候,为了点人数而跟她讨价还价。
若真这麽做了,必定会让乔琰心中不快。
好在,他紧跟着听到,乔琰留给其他各家的名额也都在两到三个不等。
协助平乱的、献地于民的、捐财捐物的都是三个,其他便是两个。
数量区别不大,却也有些亲疏之别。
他嘴角的笑容便怎麽都压制不下去。
而此事对他来说是个好事,对在座的其他人来说自然也是。
在这本有几分轻松惬意的年节宴饮中,乔琰又是以閑谈一般的口吻说起各家在去年的支援,一时之间还让人想着,是不是她近来收拢羌人的德治政策,让她本人的进攻性也被削弱了几分。
以至于满座之间还有些其乐融融的氛围。
或许唯独让人觉得有些难熬的只是菜品了。
酒既然是武威颜氏负责的,菜自然也是。
本着让其他各家满意还不如乔琰一人满意的标準逻辑,颜俊毫不犹豫地将菜品全往甜口偏了。
但这可是西北的凉州啊……
这些个豪族再怎麽自矜身价与平民不同,要端着点做派,那也是烧酒荤肉的饮食习性。
忽然遇上这麽个菜谱,还真有点不适应。
不过这场酒宴到底是吃更重要还是其中的政治商谈更重要,这些人都心中有数,也没在此事上多加计较。
他们只是一边听着乔琰对各家的安排,顺势琢磨起了家中的人选,一边听着乔琰说道:“差不多便是这样了,请诸位回返后尽快挑出合适的人选,在十日后随我一道同往乐平,逾时不候。”
她这话一出,当即就有人问道:“君侯竟要离开凉州?”
乔琰举杯回道:“暂时离开些时日而已。我自并州出兵到如今已有八月之久,州中虽有得用之人坐镇,然先帝授我以并州牧权柄,便是要我督辖并州无事。哪怕大处皆可,小处也需当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