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种事情——怎麽能瞒着自己的得力下属呢!
她转头朝着一旁的郭嘉问道:“奉孝啊,我记得那张借条是你去寻袁本初签下的,到如今利息几何了?”
一听她这话,郭嘉连忙起身,摆出了个讨饶的动作,口中说道:“我看君侯还是饶了我吧,我的术算能力一向不太好的。”
他边说边转向了许攸的方向,“但我听闻子远先生乃是智计之士,想来此计与彼计也没甚区别,不如劳驾子远先生来算一算?”
“……?”许攸一脸迷茫地看向这一唱一和的两人。
他怎麽听都觉得,这好像是在说,他话中提到作为利息的五万石粮食,居然还不够。
可这不应该啊……
若真如此,他家明公当时是怎麽答应下来的?
袁绍是向来不喜欢做什麽亏本生意的。
怀揣着这份疑惑,当那张由袁绍签字画押的借条出现在他面前后,他逐字逐句地看了过去。
起先的不以为意,在他心中嘀咕过了几个数字后,忽然变成了溢于言表的紧张。
他紧绷着神情,僵硬在了原地。
在乔琰玩味的目光中,一滴冷汗忽然从他的额角滑落了下去。
第210章 天价债务
大汉士人对术算虽然没什麽硬性的要求,但按照当今时代的风尚,大多是需要全面发展的。
以蔡邕为例,他在书法与文学上的造诣了得,在术算天文上的实力也不可小觑。
许攸也遵照的是这个规律。
虽他多与名士结交,置身于大汉党争之中,但他绝非对术算一无所知之人。
看到这个逐日翻倍的规则,多往后推算几个数字,他就意识到了一个可怕的事情。
这个数量它不对啊。
乍一眼看去还只是几粒粮食的问题,但许攸的脑子还是很灵活的。
稍微多往后翻几天,他就已经没法报出精确数量了,就算到一个月的时候才变成一石,再翻上这一年的时间门,最后这数目哪里是他话中所说的五万石粮可以填补的!1
差得太远了!
这极有可能是一笔将冀州青州府库全部搬空,都没法还上的债务!
许攸极力让自己的神情舒展开来,以免在乔琰的面前露怯,但当他重新开口的时候,声音都有那麽一点飘忽:“敢问乔侯,这个规则……”
“这个规则有什麽问题吗?”乔琰从容回问道:“当年的讨董之战,是否是各方都在缺粮的状态?”
这是一句不争的事实。
彼时出征的各方郡守势力,大多是刚到任上岗而已,大汉连年的灾情又让各地的存粮都不能算丰厚,稍有些存货的两人也就是打肿脸充胖子。
这样一来,乔琰给出的五万石粮所代表的价值,就远不是今日的五万石可比。
当年袁绍提出向她借粮,打的就是要她极有可能不同意,他们这头就有理由延迟不出兵的主意。
即便她真的拿出来了,按照各州的财政状况,这也是削薄了她的势力。
但乔琰拿出来了,那就是她占理。
迎着她这种坦然的目光,许攸只能回了个“是”。
乔琰又问道:“我给袁本初制定的规则中,是否说的是,若他在一年之内归还,我甚至可以不收取他的利息?”
这是一条实在很厚道的欠债还粮附则。
即便是亲戚也没有这麽优厚待遇的。
说句实话,以袁氏四世三公的积澱,哪怕是在刚刚完成迁都邺城的时候,也能拿得出这样的一笔粮食。
在袁绍于邺城立足到一年的时候,也就更加拿得出来。
可许攸跟袁绍相识多少年了,怎麽会猜不出袁绍当时的想法。
他所想的无外乎就是——
满一年的时候乔琰正好身在凉州,若是将粮食送去,还支援了她的行军,反给自己添堵。
大家都已是一方要员,身兼两州军政,还钱的举动便是等于示弱。
这五万石粮食放在自己的手里,说不定还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这三个理由彙总成了一句话,不还。
这一拖就拖过了原本没有利息的一年,直到了如今,成了这个许攸随便算算都觉得要完蛋的数目。
要不是此时乔琰身在他的面前,许攸真是恨不得发出一句感慨。
明公啊,您若是算不清楚账,就不应该答应这种不是按照寻常规则来制定的借债。
也更应该早早告知于他们这些下属,让他们来算!
对别人来说,这或许是一笔因袁绍的权势和背景,可还可不还的欠债。
对乔琰来说却绝不是。
她既有讨债的立场,也有这个讨债的资本。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