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是当时的许攸许劭陈琳等人换成了今日的荀彧王允崔钧。
分量一点都不比当年要轻,反倒还尤有过之。
更不用说还有乔琰这位大司马骠骑将军在此。
不过这样一来倒是让人不免想到,从当年到如今也就是不到八年的时间而已,乔琰已经从当年被品评的“雏凤”变成了今日的执掌风云之人,也是——
今日的点评者。
她道:“当年有子将先生对我给出了一句寄望,方有我随后的面见天子,今日巧遇此景,若能点评一二,倒也未尝不是人才接续,薪火相传。”
见诸葛亮和庞统都对由她来点评无有异议,她擡手示意,当即有人将纸笔给取来放到了她的面前。
在这个铺纸于前的片刻里,她的目光不经意地扫过了在场的衆人。
弘文馆这地方毕竟是在为大汉朝廷擢选人才,她如今既要在扎实于庶务的同时谋求更进一步的位置,就并不适合和这些人有过多的接触,而应当顺其自然地等到他们跳到自己的饭碗之中。
起码要在大司马位置到手后,再通过人才岗位的调度,将有机会培养成心腹的,安排在更靠近自己的位置上。
所以她其实只在刚落成的时候来过一次此地而已。
但今日诸葛亮和庞统的意外一辩,却让她有了个名正言顺来到这里的机会,以及借此成就一桩美谈的契机。
谁又能说这不是一种气运。
她掣笔思忖也只在一瞬间,衆人便见她在纸上落笔写下了十二个字。
这十二个字好像既是对那两个少年的点评,又是对这弘文馆所题的对联。
只因纸上赫然写着——
“谈笑鸿儒鸣凤,往来俊采游龙。”
她写下这二句后又朝着诸葛亮和庞统看去,笑道:“你二人时正年少,何妨以卧龙凤雏为名号,然尚未学成,此为言过其实之论,意在鼓励少年人效仿尔等奋进争先,但五年之后,我想看到此话为真,不知你二人可有此胆一试此名?”
这句“言过其实”照应的便是庞统的观点,而那“此话为真”又分明是诸葛亮的想法。
诸葛亮与庞统对视了一眼,在转回与乔琰的目光对视后,同时朝着她俯身拜来,回道:“愿承君侯此言。”
正如乔琰所想的那样,当年被人评点之人在掌权后面见少年人争辩,给出了另外一句寄望,这就是一桩必然要和弘文馆之名一并为人所传扬的美谈。
他们二人都不是意图隐居避世之人,也各有一番抱负,若有此名推动,无疑是一件意外之喜。
唯独有一点问题的只是……
庞统在起身后又瞧见了身在人群中的堂兄,陡然意识到了一件事。
他原本明明是来弘文馆一览风物景象的,可这句“愿承君侯此言”,竟像是给自己签订了个以五年为观察期限的卖身契了!
哪怕乔琰并未明言,非要让他是在自己的面前兑现这个五年后的凤雏之名,但他若是回返了荆州,还真能长成和诸葛亮匹敌的样子吗?
庞统望着与他只差两岁的诸葛亮,不由陷入了沉思。
他心中好像已经有了一个肯定的答案。
第233章 师徒之名
在这种想法的驱使下,当庞统于围观者散去后收到了乔琰单独会见的邀请,又从她口中听到了是否愿意往乐平书院就读的发问后,他心中并未再经过更久的思考,就同意了下来。
但庞统到底不是普通的少年。
他对自己的进学计划和扬名出仕都是有过一番考量的,故而在接下了入学邀请后他便朝着乔琰问询起了乐平书院的就学时间。
“五年之内若要对得起凤雏之名,你要学的只怕还有很多,”乔琰认真地朝着他看去后回道,“不过……你要想知道未来的可能,我也得知道你的立场。”
这些少年人的身上越是明确地打上属于她的自己人标签,也就越不可能为他人所用。
但随着乐平的人员构成越加複杂,这里还不能算是独属于她的人才培养基地,只能说是极大概率地倾向于她。
就像郑玄在教导弟子的时候,至多也只是将其中有心在乔琰麾下出仕的人推荐给她,而不是一股脑打包,让他们只能留在此地。
在汉末这种就学自由,甚至可以跨地域拜师的环境下,至多就是因为师徒与同门之间的关系,存在一些相互推荐的情况,还没有到将人的前途定死的地步。
若乔琰真以这种限制去留的方式收拢人才,郑玄蔡邕等人对上流人才的吸引力,也就要大打折扣了。
所以庞统特意问询的这句话,才是在发出一个立场的试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