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就在马谡在陇西大搞特搞的时候,此时天水郡的诸葛亮正在面临不小的压力。
对这个蜀汉两朝老臣来说,拿下陇右虽然是个国之幸事,但对他个人来说却不是什么好事。现在整个蜀汉政务的担子全压在他身上,五十仗以上的事情全得他自己负责。
不光是陇右事务,最重要的还是蜀中的事务。这些繁琐复杂的事情,全都得诸葛亮一个人负责。
别人根本不行,你做了判决人家不服。除非诸葛亮亲自断案,否则没法让政令高效率的推行下去。
正因为如此,自打坐镇天水以来,诸葛亮工作量不仅没减少反而增加了一大截。基本上他要天天干活干到深夜,休息一两个时辰起来继续干,堪称三国第一劳模。
“丞相,东吴那边传来战报了,合肥之战又分出胜负了。”这个时候,杨仪拿着一份刚从蜀中送来的战报走了进来,向诸葛亮汇报道。
“这一次东吴又损失了多少人?”诸葛亮有也不抬,只是平静的询问道。
“丞相神机妙算,东吴又大败而归,伤亡数千人。”杨仪点点头,恭恭敬敬的汇报道。
这有啥神机妙算的,就东吴那陆军水平……
诸葛亮内心苦笑了一声,轻轻的叹了一口气。
虽然对东吴实力已经有过了解,而且早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就知道东吴是守成之主。但是真正到了现在,诸葛亮还是对他们非常失望。
但凡东吴能有点能力,把西线战场的魏军牵制哪怕一部分,诸葛亮都对他们刮目相看。
然而很可惜没有,东吴在让人失望这方面,从来没让人失望过。
现在东吴大败,曹魏怕是又要调大军来西北了,我们压力短时间怕是又要骤增了。
诸葛亮轻轻叹息了一声,放下手上的竹简抬头下令道。
“传令魏延,令他紧守安定郡,不可妄动。若是有魏军前来,只可据守不可出战!”
“传信送到成都,从汉中再整调部分粮草来,以充军粮。”
现在好几万人马驻扎在这里,人吃马嚼消耗非常大。而在郭淮逃跑的时候,上邽存的粮秣被烧了大半,剩下的粮秣已经不足以支撑蜀军的消耗了。
不过这也是最后一次从汉中运粮了,因为陇右的小麦马上就可以收获了。
只要这批小麦收获了,蜀军这一年的军粮需求都不用担心了。
“遵命。”杨仪点点头,拱手回答。
“顺便传信给马谡,让他在陇西稳重一点。别到时候把陇西羌人逼反了,又得让吾去给他处理。”
诸葛亮再次低下头处理政务,边批阅边补充说道。
“丞相,最近陇西太守马谡搞的动静有点大,而且有些并不是对付羌人的,不知道丞相觉得这如何?”杨仪接下命令,但是在走之前突然开口询问道。
“未曾了解,不过想来都是在乱搞一气,等吾安抚好陇右百姓就把他召回军中。”
诸葛亮平静的说道。
杨仪并没有继续说什么,只是沉默着离开了军帐。
杨仪离开之后,诸葛亮眼底闪过一丝凝重,古井无波的脸上也多了几分复杂。
“看样子,益州有些人听到消息,害怕了……”
第52章 剿羌
马谡在陇西搞的那点破事,诸葛亮能不知道吗?他心知肚明,而且对马谡的均田法反复研究了很久。
最后得出结论,这项法令非常好,但恐怕落实不下去。
诸葛亮作为著名的政治家,更是亲自治蜀扶助农桑,他比马谡更能看清楚这个法令的威力。一旦落实好了,官府对地方的控制力将不是一般的高。
甚至还原武帝时代的辉煌,也未必不可能。
但是再好的法令又能如何,落实不下去就是一纸空文。
别看现在蜀汉一直打压世家,但其基本盘依然是士族。大部分基层官员,比如县令县丞之类的官员,都是蜀中本土士子。
他们的势力不小,影响力更是惊人。即使东州派与荆州派掌大权,但也得看看他本土派的意见。
而马谡这个均田法一旦大范围推广,那绝对是在挖本土派的根基。他们肯定会不顾一切的阻挠,暗杀甚至造反都有可能。
诸葛亮倒是有信心把他们再镇压下去,但没有信心在这个情况下成功推行均田法。就算推行了八成也需要十几年,这期间蜀汉就甭想在北伐了。
蜀汉底子还是太薄了,经不起折腾,所以诸葛亮放弃了推广这个法令的想法。让马谡自己在陇西郡折腾折腾,磨炼一下就行了。
最多最多也就陇右推广一下,让陇右的潜力发掘出来支撑蜀军北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