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楚听到熟悉的声音,立刻抬头,果真是从西边方向走出来的阳安长公主。
她松了一口气。看来母亲与窦妙商谈的时间并不长,只是不知道她们究竟交谈了什么,结果又如何。
刘华走到她身边,不动声色地将阿楚向身后挡了一挡,垂下眼看向宋典,神色冷淡:
不必了。今日不过带着孩子拜见圣上,顺便来南宫转一转,赏赏春景罢了。这点时间,何须宋公与手下的人费心呢?
算来我们待的时间也够长了,这便离开了。
阿楚,我们走吧。
刘辩对这突如的变故手足无措,求助似的望了眼宋典,宦官却没有注意到他的神色,只是冷然望着眼前的母女。
刘华伸手揽住阿楚,对着小皇子略微一点头,就算打过招呼了,也不管一旁宋典是何表情,径自带着女儿往西边白虎门方向去了。
阿楚最后转头看了眼宋典。这位中常侍此时微微眯起了眼,神情阴晴难测,落后一步在皇子刘辩身旁,远远目送着她们离开。
阿楚本以为,宦官权势再大,在表面上也是谦卑礼貌、难以查出错漏的。
各方消息无不表明,目前为止,伏氏在朝廷依然是处于中立的。哪怕宦官早已她家生出不满,现在还是没有找到机会下手,因此表面上还是维持着最基本的恭敬的。
可是此次前往南宫,身为十常侍的宋典却表现出那样的态度刺人惹她不快倒是小事,只是,父母知道这回事吗?
应当是知道的。
阿楚很快收起了自己的担忧,因为在这之后几天,伏府的氛围变了。
最开始是带她去袁府的伏均被限制出行,阿楚还以为这算小惩,过几天就没事了,可是三天过去,她只看到伏均在门前徘徊,却始终没能出去。
剩余的几个兄长呢,本就不常出门,现在更是见不着影了,应当也是被禁止了活动。
阿楚自己却没有受到相应关的提醒,或许是母亲出于种种考虑而刻意漏过了她,但这对于她来说显然是一桩幸事,没了这些限制,即便不出门,她也可以更好地观察家中的各种情况。
僮仆婢女们因有职务在身,因此还可以走动,只是一个个面色沉寂,也不嬉笑打闹了,连脚步都是匆忙的。
整片庭院除了风吹鸟鸣,几乎已没了声音。
然后是侧门来了人。
伏完这几日已不太出门了,对外宣称是染了风寒,不必见人阿楚却经常能看到东门有外人出入。
这些人,最初还有衣着富丽些的,陆陆续续地进了伏完院落,到了傍晚又形单影只地离开。这些人大多是中年男性,偶尔带着几个年轻人,外貌举止都很相近,或许是父子关系,她也看不出来。
到了最后,无论进出府上的是哪些人、什么身份,他们已全是家丁的粗衣打扮,且一定在鸡鸣之前来,落日之后走。
阿楚不止一次看到了他们,这些人进出于伏完的院落,沉默而冷肃。她看出伏完在谋划一件很大的事情了。
只是,究竟是什么事情,在有了确凿证据之前,她还不敢妄加猜测。
最后的三天,阿楚终于和其他兄弟一样,被限制在自己的小院了。
她先前寄给荀彧的信,全部没有回音,不知是什么缘故。阿楚纠结了好一阵,觉得身边实在没人,心里没底,又着想给蔡琰写,最终还是放弃了,怕之后若是生了变故,平白拖累了蔡家。
更何况,就现在这个情况,究竟是荀彧没有回信,还是阿楚自己的信在途中出了问题,都不好说呢。不过她的问题都藏得隐晦,就算被人看到,也是出不了大事的。
现在阿楚连信也送不出去了。她去不了庭院,就在小院子里的花园抬头看。还好望楼足够高,她一抬眼就可以看见有部曲站在上面放哨,他们都穿了银色的盔甲,站在上面一夜又一夜,不知在等着什么。
母亲没有和她说再多的话,只告诉阿楚:
快变天了,不要外出。
阿楚应下了。她抱了胡床放在院子里,坐上去盯着高高的望楼发呆,飞鸟在她眼里变成了一个小点,背后是多云的蓝色天空,还有巍峨高大的红色宫殿。
五月份,杜鹃鸟飞进院落了。
四声杜鹃昼夜不停地叫,大杜鹃栖在枝头向北望。人们看杜鹃鸟喙是红色的,以为它是苦啼不止才流得满嘴是血,永无止境,像飞蛾扑火,因此烈士也爱拿它做比:
子规独抱区区意,血泪交零晓未休。
第28章
凌晨下了小雨, 午后起床穿衣梳头,透过窗子一看,才发现院子里的桃花杏花落了满地。
四月末杏花落, 眨眼到了春夏之交的五月, 是要变天了。
伏府那样大的变化,阿楚当然不可能意识不到。遣送给荀彧的信迟迟没有回音, 阿楚心中总是忐忑, 不知是对方太忙而无暇回信,还是荀彧的信件被拦下了, 或者是她的三封信,根本没寄出到对方手上?
她现在出不了门, 想得再多, 也无法得知答案了。
阿楚是不愿多想的,但还是焦虑,因为府中微妙的氛围而整宿整宿睡不着觉。她自然是有本事逃出去的, 可是就算出去了,又能做什么呢?她自以为掌握了不少信息,如今一看, 比起父母, 她所知道的还远远不够, 轻易出去, 只会平添麻烦。
毕竟这些政客,杀人是不用见血的啊。
阿楚于是只好夜夜靠在床上,压住心中的不安,透过窗户看缩成一点的望楼, 等到天明才朦胧睡去。
有时候也会从小匣子里取出孙策的抹额, 想一想江东时无忧无虑的时光, 觉得集市的甜味芝麻饼很好吃。
她是想要做出行动的,可心里也有分寸,明白现在还不是能出门的时候。
要等。
阿妙还在依惯例给她汇报:
今晨夫人去了北宫,说是宵禁之后回来;郎主在这之后和客人一同外出了,不知是去哪里。
阿楚本是瘫在床上,眯着眼睛听她讲的,一听到后半句话,猛然睁大眼,从床上坐了起来。
伏完和客人一同外出,这是什么意思?!
刘华去北宫也就算了,虽然频率不高,但也不是这些天第一次了;可是伏完他可是一直蛰在家中,为了准备的大事,坚持闭门谢客的啊。
更何况,和客人一起啊他的那些客人,可不是寻常人啊!
阿楚横看竖看,再怎么思索,都只从父母的举止中看到一种信号:
时机已到。
她立刻追问:还有呢?父亲与宾客出门时是什么打扮?
阿妙仔细想了想:郎主与客人都穿着印了纹样的深衣,客人的打扮与平日的粗布短褐有所不同。
他们说什么了吗?
郎主他们没有表示,但夫人还是让小主人待在家中,不要外出。
还是那一套说辞。阿楚失望地摇摇头。
伏家父母筹划的事情,就像是一块已经拼得八九不离十的巨大拼图,阿楚已经看到了大部分图样,唯独缺失了最重要的线索,因此猜测始终没有成型。
可是今天,说不好就是最后一天了。
她不知道父亲的那些客人究竟是哪一派的人,母亲找上太后,是不是与窦武未成之事有关。可是当时与荀彧坐论,她问这事是否与诛宦有关,荀彧语气虽不确定,却还是给了肯定的答案。
时不我待,具体细节也来不及考证了,阿楚想,缺失的拼图来不及寻找,那就不要理会它了。
她想成事,就不能一直待在家中坐以待毙。若是大事可成,她出门一趟自然没什么大不了;若是事情败露,她也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而力挽狂澜。
阿楚立刻翻身下了床:阿妙替我拿衣服,我要出门。她前几日被困在院里,对于政客们的大计一无所知,因此不敢轻举妄动,可这种时候却不怕了既然伏家父母觉得万事俱备,能够行动,那她也可出门一看了。
而且,真要仔细揣测的话,母亲与她有过那样的约定,却在大事发生当天,给了她和平日一样的叮嘱,这是否也算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呢?
她让阿妙找了深色的短襦与合裆裤,快手快脚地套到身上,转头对阿妙叮嘱了一番:我很快就回来,阿妙替我保守秘密,不要让任何人进小院。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