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又是一年除夕。
去年除夕时,安儿还不太会说话,但今年已经会背两句《三字经》了。
林氏在信中写,安儿聪明倒是聪明,就是不如顺顺有耐心,日后得让他这个做父亲的好生□□。
江云康收好林氏的家书,走出屋子时,看到木疆和徐放在杀羊,笑着问,有没有需要帮忙的?
今年徐放和木疆都回不去,大家伙便凑到了一块过年。
徐放大声说不用,一边利落地给了羊致命一刀,这种粗活还是我们来,你去厨房看看,水烧开没有!
江云康到厨房时,白轻舟正在烧火,锅里的水刚有点热,还需要一些时间沸腾。
他便卷起袖子,帮着一块包水饺。
大家头一次在一起过除夕,每个人都不愿意闲着,纷纷动手帮忙。
虽说都不是会做菜的人,但好在有厨娘在一旁指挥,也有模有样地做了一桌子的菜。
晚饭时,大家围坐在一起,徐放最高兴。
能在这里和三郎喝上几杯酒,实在是想不到,来,我们先喝一杯。徐放举杯站起。
江云康也不矫情,倒满酒后,就和徐放干杯。
从相识到如今,已经数年过去,如今各自都成家立业。虽说事业都还刚开始没多久,但心中的向往都是一样,几个人围着酒桌,有说有笑,倒是缓解不少思乡的情绪。
一顿年夜饭,寄托了对未来的向往,还有对亲人和故土的思念。
随着新年的到来,又是新的开始。
就算是在正月里,修城墙的人也不敢停下。
如今只差最后的收尾,再有半个多月,便能恢复如初。
正月初二,白轻舟便带着人去城墙附近监工。
江云康则是开始思考,之前逃民留下来的土地,还有房屋修缮等事情。
要想让百姓们缓过来,除了需要一个丰收的年成,还需要有银钱继续进项。
城墙马上能修缮完,也就意味着一部分百姓会失去经济来源。
从一月等到八月秋收,还有相当漫长的一段日子。
江云康再次想到了新余附近的盐井,虽然这里盐井产的盐苦涩,也都是小作坊模式,但江云康有提炼细盐的方法。
他挑了个天清气朗的日子,带着书砚和几个侍卫出城去,打算去附近的盐井看看。若是能提炼出细盐,往后新余的发展便不会缺钱。
第106章
新余附近山多, 峡谷也颇深。
刚出城的一段路还算平整,但进入山林后,路面便崎岖起来。
江云康请了个当地人带路, 大家先是骑马,后来又改步行。
大人,新余附近盐井的产盐又苦又涩, 我们当地人都不吃,您找盐井做什么?带路的张翔走到最前头, 他生得魁梧,手里拿着一把砍刀, 若是遇到树枝挡路,便直接砍了。
就是看看,想知道是什么样。江云康道。
修城墙的事有白轻舟在,不需要他去操心,今年的民生问题,才是他现在最该关心的。
其实没啥好看的,好些盐井都荒废了, 弄出一点盐卖不上价格,之前的官爷不弄了后, 也就一些穷人才会偷着弄。张翔是猎户,对附近山林都很熟悉。
说话间,他就看到一处盆地, 指着和江云康道, 大人您瞧,从这条小路下去, 便到第一处盐井。
小路坡度大, 路上早已长满杂草, 江云康下去时,差点被滑到。
等到了盐井那,用手沾了点附近的水,苦涩得直皱眉头。
大人,草民没骗您吧。张翔看江云康皱眉,哈哈笑了下,这里也就偶尔来点野兽,您瞧瞧这附近的杂草,一看便知道许久没人来。
您要是想制盐,草民还是劝您别想了,以前的官府也都想弄,可这里山路崎岖,制出来的盐又不好,到最后只会费时费力。
张翔跟江云康走了一路,觉得江云康为人和善,这才多说两句。
多谢提醒。江云康知道张翔是为了自己好,古代制盐技术太差,工艺复杂且无效。在现代很寻常的细盐,拿到古代就是金子一样的宝贝。
转头望了一圈四周,树木稀疏,但地势陡峭,想要从这里运盐出去,往后还得修路。
张翔,像这样的盐井,附近都有多少?江云康问。
张翔比了两根手指,光是这片山林,大大小小的盐井共有二十几处,现下只有四处还在使用。
劳烦你,再带我去看看。江云康道。
出门前,江云康就和白轻舟说过,得花上几日时间才会回去。
他跟着张翔在山林里转了大半日,每处的盐井都不大,而且荒废太多,若是要用,很多东西都得重新建。
到了夜里,他们便在其中一个正在使用的盐井附近休息。
山里露水重,到了夜晚后就起雾。
盐井的主人交代,夜里别乱跑,不然会遇到豺狼之类,运气不好就丢了性命。
连着在山里逛了三日,江云康走的时候,带上五十斤的粗盐。
张翔以为江云康要拿回去喂马,还帮着讲价。
从山里回到新余那日,天上下着细雨,经过城门时,江云康看了眼城墙,已经修得差不多了,往后夜里也能睡得安心一些。
没有在城门处看到白轻舟,想着人可能在府衙,江云康便走快一些。
等回到府衙时,看到白轻舟带着人修围墙,江云康喊了一身。
白轻舟回头时,确认了一会,才笑道,几日不见,三郎怎么衣衫破了,胡子也长了?我都不敢认。
山里条件不好,只好凑合过。江云康看了眼四周,问,白大哥这是要把府衙的围墙都垒起来吗?
白轻舟点头说是,现在还没钱修缮府衙,但围墙还是很重要,不然一直开着门,若是夜里来了贼人也不知道。凑到江云康耳边,小声道,这两日你不在,有好些人假装路过,咱们把围墙垒高一点,那些人便不知道咱们在府衙里做什么。
江云康也有这个意思,之前围墙只垒了三分之一,做什么事都可能被人看到,总是缺了点隐私。
回屋洗漱换了衣裳,江云康就迫不及待地带着书砚在屋里提炼粗盐。
屋外时常有人经过,江云康一次不敢提炼太多,只是先拿了一斤尝试。
书砚不懂主子要干什么,帮着打下手时,一边道,三爷,小的方才喂马时,听到有侍卫说,咱们不在的这几日,钱家在施粥呢。
之前抬高粮价,钱家丢了名声,又卖不出去粮。江云康盯着炉子里的炭火道,他们是生意人,总要想法子挽回名声。钱家愿意施粥也挺好,百姓们至少轻松一点。
人活一张嘴,有免费的粥吃,大部分人也不会硬气地想着钱家之前的不好,而饿着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