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时空。
嘉佑元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科举考试。当时是他的父亲苏洵,带着他的弟弟苏辙一起,自偏僻的蜀地出川。
在嘉佑二年的时候,进京参加应试。
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苏轼的策论就受到了当时的主考官还有小试官的赏识。
“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这是当时主考官称赞他的话语。
而这个主考官,是欧阳修。
放榜之后,欧阳修极力的称赞苏轼,有事没事都把苏轼拿出来称赞一番。当时的苏轼可以说是只要有新作问世,立马就会传遍京城。
但正当他们父子准备大显身手的时候,他的母亲,却忽然去世。
嘉佑四年的十月,守满丧期的苏洵三父子,于翌年二月回到了汴京。
苏轼授河南府福昌县主簿,苏洵试秘书省校书郎。
此时的苏轼虽然已经担任福昌县主簿,但在欧阳修的推荐下,他和他的弟弟苏辙,准备出发京师,参加制科考试。
制科考试,又称大科、特科,为选拔“非常之才”而举行的不定期非常规考试。
唐朝的时候制举堪甚盛,到了宋朝,贡举大为发展,制科渐渐地势微。
制科,也是一种科举考试,清朝时期康熙、乾隆的博学鸿词科,光绪末的经济特科,均属此类。
制科是不定时的,必须皇帝下诏的时候才会举行。具体的科目和举罢时间,也是非常不固定的,时常都会有变动。
应试人的资格,在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什么限制。现任的官员和一般的士人,都可以参加制科。
但到了后来,限制逐渐的增多,自荐改为了公卿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