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而如此一来,便导致首辅执政的先天不正,奸臣不像奸臣,忠臣不像忠臣,且先天不正就很难让人服气,也很容易产生误会。历史上,明亡后,顾炎武痛定思痛,在分析明朝各大弊病时,就把相权不名列为了一个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因为历史上的万历中期以后,整个大明朝堂的斗争,都是围绕着找到首辅谋私把柄然后弹劾首辅,进而首辅被迫主动请辞,接着又选上新首辅,又找到新首辅谋私把柄且弹劾新首辅,逼新首辅再次请辞的戏码上演的。什么后金崛起、农民起义在官僚们眼里,都没有这个重要。另外。朱翊钧不得不承认的是,大明虽然没有相权之名,但在朱元璋这种强人之后,整个帝国还是需要有相这一角色来作为君主和官僚之间的燮理角色的,要不然也不会让内阁辅臣有相权之实了,甚至越到后面相权之实越明显。善于操权且不愿轻易放权如嘉靖都不得不加大阁臣权力,甚至是明朝第一个主动为内阁辅臣设置属官和专属官衙的皇帝。这自然不是嘉靖愿意抬高文臣地位,而是为了更便于他这个皇帝行权。毕竟大明发展到后面,已经不是单纯的农业帝国,士大夫群体也不是国初那么简单,所以到后面,没有一个起缓冲与桥梁作用的相国是真不行。朱翊钧要想自己这个皇帝当得舒坦,有个遵循自己意志来操控官僚集团的公器,是得需要让这个公器有中枢之名,他也不想独自去面对官僚集团的争斗。如果是整个帝国的官僚集团就是一台电脑,那朱翊钧就需要一个存放中央处理器的专用空间,也就是需要一个真正承担该公器功能的人。而黄勋反对自然是担心这会导致自己司礼监的地位会进一步减弱。朱翊钧也没有拆穿只在这时说道:“天子由天选,而在前面的朝代,素来相是由天子任命,故而相也是天选,但在本朝首辅是先由廷选再由天子钦点。”“故在本朝,首辅是天子与天下人共同决定的总理事务之大臣,所以现在真要实现元辅之想,也不是让首辅有相权之名,不是设相,而是让其有总理事务之名,使之合于天宪,是代朕行政,与相国不同!”“一旦首辅失职,其责不只在天子,也在天下人,而反过来,若首辅一点确定,则其权不仅来自天子,也来自天下人,故首辅既然是由天子和天下人先选出来的,那也当为天下人和天子提名各部尚书之选。”朱翊钧说后就道:“照此让承旨官拟旨。”黄勋和田义两太监不由得对视了一眼。朱翊钧见两人未动,便沉声问道:“怎么,你们还有话要说?”第751章 设大明中央银行,杜绝内阁吏部之争“皇爷,请恕内臣直言,其实内臣也觉得原大宗伯郭公所担忧的事不无可能,素来人欲难制,真要不重积蓄,恐真的将来不只是适当的寅吃卯粮,只会亏空严重到连内廷也变得拮据。”“世庙时,因为年年亏空,就使得内廷也跟着变得拮据,结果使得世庙朝时,内廷之意外远多于之前。”司礼监秉笔太监田义这时回了话,然后小心翼翼地瞥了朱翊钧一眼。黄勋也跟着道:“皇爷,如田公公所言,现在真要是让元辅有总揽朝政之名,恐更便于他寅吃卯粮,而若元辅一时难以自控,只怕还会将国帑都赚到了他王家,而朝廷自己反而亏空得非常严重,严重到将来后世之君都得向他王家或者其他权贵要钱的地步。”田义也继续附和道:“正是这话,皇爷不能不三思啊!”黄勋接着也说道:“而目前有皇爷看着,还没什么,但若皇爷千秋万代之后呢?后世之君就不一定看得住了。”“你们所虑的是,既如此,那就加个任期制。”“以后首辅不得连续超过十年任期,若十年不退,便视为恋栈权位、图谋不轨,天下人当诛之!”“也就是说,朕只给他王锡爵十年试试新方略。”朱翊钧见这么多人都对王锡爵的执政思想存疑甚至满怀不安,连内廷的大珰也如此,便知道可能天下人像郭正域一样对让政府适当赤字的事颇为不安的人还是有很多。为了避免这种不安的心理造成更大的动乱,朱翊钧也就将自己早就想好只是故意未提而想着试试这些人的对策于这时候提了出来。而且。朱翊钧还继续说道:“为避免寅吃卯粮过度严重,朕还要将货币发行与经营和内阁执政分开,让承旨官拟旨,设大明中央银行,铸币之宝泉局与铸银元劵之银劵司,以及各大官办银行,皆归中央银行管辖!”“内阁能发行多少认购劵,皆由大明中央银行决定,内阁只要筹措银款,皆需请旨让大明中央银行代为发行并决定发行多少债劵。”“大明中央银行只能由军籍出身且是执政学堂财经科出身的官僚担任,主官为司银使,带户部尚书衔。”朱翊钧这么说后,黄勋和田义皆拱手称是,没再劝皇帝。他们也不可能真的敢阻止皇帝的决定。但朱翊钧也因为二人的话而做了堤防,为防止朝廷过度欠债,只给了王锡爵最多十年的执政时间,这也算是给天下保守党一个心安,让他们知道,只需要忍耐王锡爵十年,而不用担心需要一直看着王锡爵的内阁在一个劲的欠债。同时。朱翊钧这样下旨,也算是把发行债券和印发货币的权力从行政衙门独立了出来。王锡爵作为首辅,虽然开始有提名各部院尚书都御史之权,但王锡爵只是行政上的首席大臣,不能想发多少债券就发行多少债券,而需要经过大明中央银行的审定。而大明中央银行的司银使是直接向皇帝负责的。所以,这也算是一道防范的程序,也让保守之人能够心安不少。不过,朱翊钧开始让内阁首辅有提名各部院尚书之权,也算是提升了内阁首辅的权力。这意味着从制度上,六部尚书与都察院左右都御史等中央官衙主官要由首辅提名才能升任。这样的话,这些部院主官就会直接成为首辅自己人,至少是执政理念一致的人。如此一来。首辅不用再担心六部掣肘,尤其是吏部掣肘。科道言官也不能说首辅是以权谋私,欺上瞒下。因为首辅是用天子给予的正当权力提名的部院尚书,而不是私下交易唆使皇帝下的命令。总之,以前首辅只能通过见不得光的权术手段才能让部院配合自己做事,现在变成了首辅可以通过合法的手段来达到这一目的。按照朱翊钧给内阁首辅的提名之权具体操作流程是,如果一部尚书出缺,吏部需要将选好的名单交给首辅,由首辅提交给廷推大臣一起廷推,在廷推出主陪名单后,再由天子钦定,或者是首辅授意吏部将几个人适合做吏部尚书的名单交给廷推大臣一起廷推,在廷推出主陪名单后,再由天子钦定。在以前,要是遇到一部院大臣出缺,吏部尚书负责选一些合适的人,交给廷推大臣一起廷推,廷推出主陪名单,给天子钦定。所以,朱翊钧这一改革,相当于把原来属于吏部尚书的权力分给了内阁首辅。吏部尚书真正在制度上变成了内阁首辅的下属。虽然吏部尚书仍然有权力,负责海选可以担任某一重要职务的大臣,但交到廷推让整个朝廷廷推大臣们一起推选的人员名单却要首辅筛选然后提名才可。历史上的万历中期以后,相权不明导致整个官僚集团内斗严重的主线斗争内容就是内阁和吏部的争权。原因就是,在历史上的大明,吏部尚书不是内阁首辅的下级,推谁为尚书,不需要关白内阁首辅,只向皇帝奏禀就是,这让很多时候,六部尚书就不是跟内阁首辅理念一致的人。然后,内阁首辅的处理意见,六部就会驳回,直接面呈皇帝要求用别的处理意见,造成内阁首辅在吏部尚书强势时会没有实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