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场领导瞧见了就当做没看见,他们不指望河水灌溉庄稼,但也没宽容到当真自己想方设法从山上引了泉水,还要被别人分去用。
他们也有生产任务哩,秋收都有产量指标。
这一波山泉水的应用,可以说是雪中送炭,虽然数量有限,比不上浩浩荡荡的河水。但是,也大大缓解了旱情。
原先开始显露出枯黄迹象的庄稼,灌了水之后又开始生机勃勃,让人不得不感叹生命的顽强与倔强。
大家严防死守,甚至还专门组成了护水队,生怕怕再有人对他们的水下手。
如此战战兢兢熬到金秋十月,眼看稻海翻滚,稻香飘逸,老天爷可算是想起来了,居然有淅淅沥沥地下了雨。
众人气了个倒仰,你早点干什么吃的?就该破四旧破除封建迷信,否则这样的龙王爷都该被拖出来胖揍一顿。该干活时不干活,你也有脸吃供奉。
天上下雨,大家能怎么办呢?
当然是趁着雨停的时候,赶紧把稻子给收了。
平原地带大农场的好处在于他实现了收割的机械化。大片稻田收割的时候,农场居然派出了收割机。
哇,这种机器可比田蓝曾经用过的掠子方便多了。收割机在前面开,水稻就一蓬蓬的倒在地上。
因为下了雨水分大,刚收割好的稻子还不方便脱粒得晒上一天,这又要比西北地区麻烦点。
最让田蓝觉得无语的是,都有大型收割机了,三江农场却没配备脱粒机,用的还是老式的打稻法。
她就搞不明白了,大家的现代化为啥不能同步呢?非得一家整一样。
这时候,她在穿越前学到的滚筒式手工脱粒机又派上用场了。农具厂一通倒腾,弄出了个简易版的脱粒机。
这机器没能连上柴油机头,还得靠大家脚踩。
男生们干活的时候就一个劲儿唉声叹气。本以为逃过了踩水车,没想到还有踩脱粒机在这里等着他们。
农场干部就笑骂:知足吧你们,踩水车能踩死人,这能多少力气?你看人家小姑娘都踩得好好的。
众人立刻昂起下巴,嘁,有本事比一比看谁力量大。
农场干部直接上手扇他们的后背了,完全听不下去:要不要脸啊?好意思跟小姑娘争。都别高兴的太早,你们水上的稻子可不能用收割机收。
大家这才露出惊恐的神色,要命了。他们可是种了好几百亩水田,真正意义上的水田。现在也是稻子泛黄,到了收割的时候了。
田蓝笑嘻嘻地唱高调:看到丰收,你们难道不干劲十足吗?
众人直接扭过头,得得得,少唱高调。等你自己割稻子的时候,你就知道有多崩溃了。
既然有收割机,为啥大家还了解这一点呢?边边角角的地方,收割机是不方便上去的,得靠他们手工割。别说一亩地了,你就是割上一畦,你都会怀疑人生。
田蓝丝毫不怀疑这点,她感觉等到大面积推广水面稻之后,还得针对性地制作专门的收割机,不然可吃不消。
不过他们的优势在于水稻不是同一个时间段种下去的。像眼下,要收割的是水面最早种植的5亩稻子以及大家各自的实验田,任务量就小好多。
农场干部看大田情况差不多了,就赶学生们去自己的实验田。
就那三瓜两枣,不用我们管了吧?你们自己能弄吗?
大家胸脯挺得高高的,争先恐后地强调:没问题。
虽然农场的中小学生们都参与到农忙中,不能给他们帮忙了。但他们40多个人呢,还搞不定那几亩地?那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吗?
众人斗志昂扬,精神抖擞地先去实验田。
一到田头,仔细看了稻子的生长情况,走在最前面的人发出惊呼:你这稻子怎么回事?
好吧,一个礼拜前收玉米的时候,他们已经意识到种子的神奇性。
田蓝那片玉米长得又矮又小的实验田,你知道五分地收了多少玉米吗?800斤,整整800斤,都赶上人家一亩地的产量了!
收玉米的时候,农场干部都亲临现场特地瞧过了,确定他们没有搞鬼造假数据,当真是5分地800斤。团部领导立刻向农场报喜了,大家就准备等明年也按这个套路来,好大干一场。
现在,大家开始收割稻子,近距离看了被稻穗压弯了腰的水稻,又开始惊叹。原来稻穗压弯腰不是一个拟人手法,而是事实。
为什么?因为它的稻穗特别长啊。
大家数了数,这颗稻穗上居然有足足200粒种子。而对照田的稻穗,只有120颗,差不多是它的一半长。
妈呀,这真的是相同品种的稻子吗?为什么差别这样大?
你老实交代,你肯定大半夜下山偷偷撒了进口尿素,不然不可能长得这么好。
田蓝蹲在田边,仔细看了回水稻,满意地点点头:还好,虫子吃的不厉害。行吧,既然来都来了,就给大家说说我种这片实验田关键的几个步骤。前面的大家都看到了,我也就不多说了。后面的处理有哪些呢?一个是水稻分蘖后期再到孕穗期之前这么个阶段,一定要晒田,目的是减少无效分蘖。大家都知道果树要定期剪枝,你枝叶长得太多,反而会吸收掉大量的营养,果子吃不饱,自然就长不好。减少无效分蘖还可以增加整个田的通透性,促进水稻生长的健壮。另外一个就是我一直强调的控水问题。该把水放干的时候一定要放干,晒个三五天一直到稻田地面发白,你能看到轻微的裂缝时,再到下午时,重新灌水,过一晚上,第二天再次放掉田里的水,如此反反复复,一天喝饱水,饿上三五天,让水稻根就被迫深扎。根系发达,以后有水的时候,它就能吸取更多的水分。另外一个就是灌浆成熟期,那个时候我们从山上引泉水下来,我当时不是一直漫灌,而是干湿交替,目的就是为了壮籽。
说了半天她说的都是水的问题。别光提这茬啊,你得说说其他的关键点。
田蓝笑着点头:行,那我再说说生物菌肥的应用吧。其实我前面说的培育健壮的秧苗、合理密植以及该晒田的时候晒田,控制高峰苗等等这一系列的手段就增强了水稻本身的体质。水稻和我们人一样,身体健壮,小病小灾就不容易打倒我们,病虫害发生的概率也会相应降低。除此以外,我应用生物菌肥像是光合菌、5406菌这些,帮助水稻生长。比如光合菌,顾名思义,它可以帮助水稻做光合作用。但除了在稻叶上发光发热之外,它在土里,在水里都能发挥作用,还能让土里的其他有益微生物活泛起来,提高水稻吸收肥力的功能。5406菌就不用我多说了,好处多多,王老师也跟大家介绍了。
高卫东皱着眉毛,忍不住打断她的滔滔不绝:说重点,这些你两边田都用了。但是为什么这边的稻穗这么长,籽粒这么多,而那边却不行。
种子的处理。田蓝大大方方,我运用极低温手段,处理了这边的种子,所以它的性状发生了变化,达到了高产。
众人惊呆了,难道那个禾下乘凉梦真的可以?
你看,虽然水稻没有变得跟大树一样,结出来的籽粒也没有和花生米一样大。但是稻穗变长,稻粒变多了呀。就按照单棵稻子的产量来看,那一亩地起码能增产2/3呢。200120=80,80120不就是2/3吗?
太可怕了,这个产量也太惊人了。
要是都这样的话,亩产上千斤都有可能呢。
田蓝摇头:我估算过,估计这一亩稻子差不多700斤吧,达不到1000斤。
水稻产量和品质想要达到双赢,本身就不是简单的事。按照这个品种水稻的口感,在没有应用化肥的情况下,能够达到亩产700斤,也是相当惊人的数字了。
要知道,大学生们的实验田里,他们的水稻产量才只有400斤。这也是现在大家精耕细作之后得到的普遍产量。
田蓝听说时,第一反应就是感谢杂交水稻,不然亩产400斤哪里够吃。尤其是现在大家肚里油水少,男生每个月42斤的口粮定量都不够吃,那一亩地的产量也就是勉强养活一个半人。
全国这么多人口,上哪儿找这么多粮食去啊?瓜菜半年粮,都是被逼出来的。
田蓝这5分实验田里长出的350斤稻子,成功地引起了整个团部农场的轰动。好多人都过来看热闹,想看看这个女娃娃到底是怎么用半亩地种出了人家一亩地的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