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刚开学的时候他不会过问林芜和谁去酒吧做了什么,现在也不会问他每天都在忙些什么、和那位老师又有何交集。
只能多打几个电话,发些有的没的消息,将控制欲圈限在正常范围内,谨慎地占有对方更多时间,像个第一次沉入爱情的高中生。
秦殊倚在栏杆上,垂眼望着楼下来往的行人,看见一对走出图书馆便急于牵手的情侣,觉得这个场景有些似曾相识。
有时候林芜陪他来图书馆自习,一直待到临近闭馆,走出大门的时候也会自然而然地靠上来牵他的手,仗着夜色的遮掩“为所欲为”。
但现在人不在身边,几分钟后他还要一个人回寝室——微妙的寂寞感漫上来,让他有些无所适从,只好拿起手机,又点开林芜的朋友圈,把那些都要看烂的内容再看一遍。
对方的朋友圈和他全然不同,丰富得多也有趣得多,足够他消磨闭馆前的十几分钟——大多是随手拍摄的照片,倒是没有摄影师会有的职业病,画面和内容都挺随意,从“连续拍了一周的月亮”到“画了昨天做的梦”,配一两句简单的解释。
有时也单纯地分享生活,发些校会聚餐之类的照片,像个大大方方把其他人领进自己世界的小孩子,毫不介意被世界探索,也并不要求谁来称赞,很自在的状态。
还有几句是仅他可见的,只有文字的语焉不详的情话——一到他这里就变得让人捉摸不透起来,也算一种变相的偏爱。
闭馆的提示音缓缓响起,他看了一眼时间,想这时候林芜应该正在回程的出租车上,便又给人发了个猫探头的表情包——当然是从对方那里顺来的——验证自己的猜想。
林芜没有回复,大概是感冒了怕晕车,暂时没有看手机,塞着耳机靠在车门上听歌。
这个画面浮现在脑海里的时候秦殊愣了愣,自嘲似的在心底里摇头,想他自己其实也很矛盾,自始至终的表里不一。
一边道貌岸然地说着放养尊重不打扰,一边又竭尽所能地去“了解”林芜,近乎病态地从细节处推知对方的生活。
就像两年前分隔两地的时候,他想送林芜回到正常的世界,亲手删了联系方式,却又忍不住从共同好友那里打听林芜的近况,买三小时的慢车票从小镇回去看对方一眼,甚至不敢暴露踪迹,只远远地安静窥视。
林芜总调侃自己是小跟踪狂,多少沾些偷窥癖——可他又何尝不是呢。
现在回想起来,他依然觉得当时的自己勇气可嘉。
至少现在再要他这么断然离开、只能窥视而没有上前的立场,他显然是做不到的。
就像拥抱过暖源的人不愿回到冰天雪地里,尝过甜头也很难甘心忍受百年如一日的孤寂苦涩,食髓知味罢了——那些彼此缠连的未来从林芜嘴里说出来,就变成他心驰神往的幻想乡,只是想象都会让人上瘾,不愿再放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