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在这时常不得不需要“圆滑”的朝堂。“君上怎么说,你便怎么修就是了,你耍滑头瞒得过去么!?”母亲哭道:“世道,早已经就是这样一个世道。入了仕,摸爬滚打不过混口饭吃,人活一辈子,你活得那么难做什么呀!”那一年,西淮懵懂地记得,已经是云华十六年。是先帝在位时最手慌脚乱的一年。天下大旱,灾荒四起。饿殍于野,无处不是哀叹的黎民苍生。然而,在这样的境地下,先帝令著作郎们记国事,要求他们称:“四海升平,海晏河清。成文帝乃千古之贤帝也。”叶清明是著作郎们的主事,他不解问先帝:“栖灵峰以西北,饿殍两万余人,如何海晏河清?”先帝一笑,说:“未有此事。”叶清明不识好歹,又问:“去年洪灾溺亡七千余人,又如何四海升平?”先帝说:“同样未有此事。”叶清明迷惑看着高高在上的君王,心里似仍有不解。他后来垂首不语回到家,伏案想了一整夜。书房里的案卷都快要被他摸得起了毛边,最终叶清明还是决定,自己宁可想不通这个问题。“读书人,不能愧对于书。”他宁可这么糊涂下去。于是西淮父亲悄悄如实记下了国事,违背先帝所令。半年后,遭人告发,府邸被抄,举家发配沧澜。临出发前,西淮父亲好似如释重负,望着自己被贴了封条的宅邸,还说:“幸好,该守住的,我都守住了。”——他一介读书人,也没有别的本事。不过一身弱骨,和一颗读书人的良心。他不能像战士们上边疆打仗,只能守住自己手中的那杆笔。他守住了。叶家被发配的沧澜,是个边陲的小城。很靠北边,介于燕启和盛泱的边境。一年有三个季节都很寒冷,只有六七月份是温暖的。但即便此,西淮对童年的记忆依然十分美好。因为他们一家四口在一起,姐姐开朗活泼,母亲娴雅温柔,父亲教他吟诗作对。他从秦淮来到而来这极北的沧澜,但是依然像一个书香门第的叶家公子那样长大。“颜儿,昨日的《中庸》记住没有?”每日吃过饭后,父亲都会在那个又小又破的院子里教西淮读书。叶清明熟读所有经书,有些没带过来的古籍,就沾水默写在地上,让西淮在水迹干涸前记住。西淮像他的父亲一样,对文字有种天然的敏锐,几乎过目不忘。十岁之前,就已经读完了四书五经,中庸周易,以及所有的经典古籍。他以为他们会一直这样生活下去,平淡却其乐无穷。直到那一日守城的将领弃甲而逃,沧澜城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