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有些记不清了。
可这部电影,却像是把她给拉回了《英雄》之前的那一会儿。
那种……很纯粹很纯粹的电影。
纯粹的龚丽。
纯粹的张一谋。
果然……这俩人,是真正意义上的“天生一对”。
外国认说龚丽是张导的缪斯,这话一点都没有错。
她懂他。
他同样懂她。
可太棒了啊!
虽然和许鑫的出发点有些南辕北辙,一个是导演角度,一个是演员角度。
但杨蜜同样也打心眼里承认……
这部戏,真的很棒。
有种返璞归真的质感。
简单的场景。
自然得光线。
以及恰到好处的演员诠释。
而想到这……她也不自觉的低语了一声:
“诗诗也出来了呀。”
听到这话,许鑫同样点头:
“嗯。”
确实,刘知诗在这部戏里的表现同样很棒。
最简单的一个结论!
她……没有拖后腿!
而是跟上了!
跟上了龚丽和陈道眀的节奏。
这是他给出的评价。
可如果放到第三角度来看……一位年轻演员能跟上龚丽和陈道眀的戏。
什么含金量……无需多说了吧?
虽然这部电影只有两个人欣赏,而许鑫也好,杨蜜也罢,都没有给出特别华美的褒奖之词。
但此时此刻情真意切的一句“真好”却已经胜过了万千。
这电影,是真不错。
适合去电影院看,也适合在家里看。
是真正意义上那种……不分场合可以观看的好电影。
并且能让哪怕对那个年代没有共鸣的人,都会被打动的一种……最朴实的味道。
看的许鑫满心的欢喜。
杨蜜亦如此。
只不过……
“我去接孩子了。”
听到妻子的话,许鑫点点头:
“好,我再看一遍。”
“嗯。”
杨蜜应了一声。
其实她也想看……不过却没那么急。
她看,其实还是研究龚丽的演技。
如今可以说一身功夫已到化境的大宗师不仅仅是张导,龚丽亦如此。
这片子里,对方那种多次几番的眼神转换,堪称教科书一般。
那是所有后辈演员值得去思考、模仿的存在。
她也不例外。
但这种观摩是很需要环境与时间的。
而且自己和老公注定看不到一起去。
他会在某一个片段场景下定格许久,思考光为什么这么来,人物的表面和内在都在象征着什么等等……
而自己观影时,则是反复用慢帧数来前后平移演员的表情变化,进行体悟与观摩。
可以说无论什么电影,俩人最多一起看一遍到两遍。
但其他时候,基本都是各自守着各自的电脑。
电影啥时候都能看,娃放学可不等人。
……
其实说老实话,老头这版《归来》和原着的差距还是挺大的。
原着里,陆焉识其实并没有过的跟电影里这般“幸福”,反倒是因为居住问题,被孩子们当成了皮球在踢来踢去。
最后干脆带着冯宛瑜的骨灰回青海了。
至于许鑫看的书籍原着前半段……嗨,怎么说呢。
这书的故事几本上就是一个伤痕文学的典型范例。
严哥苓的书,他共鸣点真的不多。
但夹不住老头是真喜欢。
而老实讲,老头这版《归来》,他同样也是真喜欢。
也不知道能不能入围威尼斯。
戛纳开始报名的时候,他还没拍完,没来得及。
但……他估计入围威尼斯应该不是什么难事。
几乎可以说是一马平川了。
当然了……许鑫在看完电影后,同样花了一天的时间,把电影反反复复看了几遍后,提交了一篇接近3000字的读后感。
里面主要是提出了几个配乐方面的建议,以及说了下自己的感受。
就当给老头交作业了。
张一谋也没说啥,只是告诉他已经提交上去了申请表,宣传片总导演的委任应该会在月末时候下来,到时候大家一起碰一碰,看这宣传片怎么拍。
冬奥会,选时间点肯定要选冬天有雪的时候来拍摄。
这才4月份,几个月的准备时间,绰绰有余了。
至于杨蜜那边……他也没操心。
反正当天晚上诗贵妃就住家里了。
还顺理成章的把咱老许撵到了工作室里……
也不知道自家媳妇数没数的清楚诗贵妃身上到底有几颗痣。
反正挺令人无语的。
但对于诗诗的演技,他同样给出了高度评价。
直到……18号这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