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儿以为犯错就是犯错,就要认罚。”
狄知逊点头,笑道:“你说得很对,你的想法对很多人来说都是对的,可在大局面前是非对错就没有这么清晰了。”
一方面狄知逊很满意儿子的天分,也很赞赏儿子的是非观念。
朝堂上身居高位的人都是复杂的,哪有这么容易。
穆斯阿布在嘉峪关的城墙上做着苦力,他要扛一天的石料,此刻吃力的扛起一块石头,对大唐充满了怨恨。
狄知逊站在城楼上正观察着这些大食人。
一旁的长史低声道:“狄侍郎,一个对大唐充满怨恨的人回到了大食,他会做什么?”
狄知逊双手放在后背,抬首看着西方,回道:“若是老夫,会将带领大军来攻打大唐。”
说罢,思量片刻,盘算着现在大食势大,狄知逊这才确认了这番话没有错。
那长史又道:“那狄侍郎以为朝中对这次对大食这一次是战还是和,真的重要吗?”
“若是大食执意要开战,那朝议的结果就不重要。”
“下官正是这个意思。”
心中陡然一惊,如此才明白朝中的用意。
狄知逊看着这个年轻的长史,疑惑道:“一直以来知晓你姓高,却不知……”
长史退后一步行礼道:“下官高正业,家父高季辅,任中书省舍人。”
“原来是高季辅,高冯的孩子,难怪难怪……”
狄知逊不住点头,笑道:“老夫听闻过他,时常能劝谏,为人正直仁孝。”
高正业尴尬一笑,又道:“家父曾经说过,若能在河西走廊有所建树,狄侍郎不会一直屈居礼部的。”
这两年大唐人才辈出,年轻一辈愈发峥嵘,这些才俊纷纷站出来,他们有的才华横溢,有的深谙兵法,还有许多许多。
光是朝堂上的那几位年轻人,就让人感到莫大的压力,世道变了,以后的能人会越来越多。
他想到了很多人,神色上多了几分气馁,摇头道:“谈什么建树,与那些青年才俊相比,老夫这点算什么。”
高正业还是佩服狄知逊的,至少在他看来河西走廊主持互市,本就是个肥差,若是别人在这里做点手脚,能够得到数十年得不到的富裕。
只是狄知逊在河西走廊为官已有四年,这四年以来他丝毫不敢怠慢,不多拿分毫,为官清廉至今。
这也是高正业敬佩之所在。
长安以东,骊山。
四月天的关中,正是最忙碌的时节,只要站在高处眺望就可以看到一处处田地上,有星星点点的人正在耕地。
正是农忙时节,骊山也很忙碌,除了要应付田亩上的事,还要进行工场的改建。
以至于给皇帝造火器的事,一直搁置到现在。
张阳坐在华清池前,喝着茶水。
“师父,这是这些天骊山各建设班组送来的改建进度呈报。”
闻言看去,小慧吃力地提着一堆小册子。
张阳示意她放下继续喝着茶水。
小慧看了眼还在熊背上酣睡的
骊山建设与长江黄河流域两岸的农作生态不同,从骊山造出蒸汽机开始,骊山的生态就要改变了。
张阳继续给女儿讲课,“你要坐端正了,双手放在膝盖上。”
她闻言端正了坐姿。
“如果你坐姿不端正,就很容易分神。”
“嗯,女儿明白了。”
张阳继续道:“生产力改变最直观的方式便是直接提高生产力,本着集中力量办事的态度上,如果我们的工业足够成熟,我们的生产力可以超过以往近千年以来的数十倍乃至百倍……”
小清清不解道:“当真有变化有这么快吗?”
女儿没有见识过后世的风景,自然不明白。
张阳耐心解释道:“目前来说都只是理论,所以我们要在技术这一块继续攻关,蒸汽机是个很大的突破,按照预想现在的骊山要建设五台蒸汽机用于工厂,来提高产能,同时也需要相应的技术支持,从目前来看,提高三倍的产量问题并不大……”
李玥缝补着衣服,孩子们去年的衣服今年就穿不下了,也在听着夫君的讲述。
小慧和小武整理着骊山的账目,有一句没一句的听着。
弟弟妹妹坐在华清池边,还在写着作业。
张阳抚着女儿的头,低声道:“要多思考,做个思想丰富的人。”
“爹爹,女儿有一件事不解。”
“你说。”
“如果说土地兼并是权贵的一项原始积累,他们暴力地夺去土地,而使生产所在集中在少数人手中,那为何土地和生产会分离呢?”
她的问题很模糊不清,没有听懂之前的话语,导致她现在要问的问题也没有一个核心。
张阳也有耐心的对她讲道:“你不用着急,多在村子里走走,多看看,听听我们骊山乡民是如何说骊山的。”
“那女儿去玩了。”
李玥笑着点头,“不要闯祸。”
第七百五十二章 姜还是老的辣
小清清翻身骑在熊背上,催促道:“熊大,我们走!”
直到女儿出了华清池,看不见身影了,李玥这才收回目光,继续手中的缝缝补补。
王婶脚步匆匆而来,低声道:“县侯,陛下来了。”
张阳点头道:“我收拾一下。”
闻言,李玥放下手中的针线,帮忙整理着桌案上的书卷,她看了眼候在外面的婶婶,神情低落道:“两位婶婶这两年老得很快。”
夫妻俩走入书房,张阳将书卷放在书架上,“人都是会老的。”
“是呀,人都会老的,婶婶们的白发越来越多了。”
对媳妇来说两位婶婶就是亲人,她又道:“等婶婶们来了,换我来照顾她们。”
张阳讪讪一笑,“家里的亲人就这么几个,当然要照顾了。”
不多时,李世民便走上了骊山。
皇帝来骊山很低调,没有车驾,着装也不是这么隆重。
反倒是有一种轻装简行出来游玩的味道。
张阳先走出门,礼貌地倒上茶水,“陛下今日怎么有空来骊山了?”
李世民没有答话,而是拿出一个陶土杯子,杯子挺长的,也挂在腰间,打开盖子之后他将茶水倒入,解释道:“以前觉得你小子腰间挂着一个水壶很是不解,现在朕倒是觉得,这种方式一旦用上了就离不开了,随时随地都能喝一口,嗯。”
张阳先是坐下来,看了眼还在写着作业的弟弟妹妹,她们今天的作业是一篇作文,作文的题目便是“思考”。
也就是写一篇文章,文章不长就两百字。
张阳笑道:“陛下是来春游的吗?”
李世民摇头道:“骊山工厂正在兴建,不适合春游。”
“骊山现在确实不适合春游,那几位大将军,整日在村口玩火炮,不小心被炸死了该如何是好。”
闻言,李世民的一口茶水呛在喉咙口,好一会儿才会回过气。
“如果是陛下来了大将军应该不会继续使用火炮,总不能炸死陛下。”
“你若不欢迎朕,不用说这种话,朕饿了便来吃顿饭食。”
正是饭点,婶婶端着饭食而来。
张阳摇着手中的扇子,今天的阳光有些燥热,一盆炒青菜和一碗萝卜汤吃得这般有滋有味。
想起女儿的小车坏了,便不管皇帝吃饭,拿起自己的手工刀拆解着小自行车的轮胎。
张阳的手法很娴熟,手工刀挖孔,打磨,去边角都很熟练。
李世民端着碗,翘着腿不自觉地抖着,又道:“朕让工部也造了这种车子,并不好用,还不如马车。”
试了试轮子,发现好用了,张阳又给轮胎的齿轮上了桐油,洗了洗手才重新坐下来。
“为何你造出来的东西,宫里的工匠造不出来或者就是不好用?”
张阳皱眉喝着茶水也不自觉地抖起了腿,这种抖腿的行为容易人传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