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继续追着花花跑,虎子在一旁护着他,不解地问道少爷,写什么计划书?
再干一项事业。咱们杂志办事处现在不需要那么多人。粮食营兄弟们来余阳咱们也没地安排。我寻思着,要不我们还是干农场。
干农场好哇。大家都熟悉。虎子很是赞成。
这是在余阳,我爹的地盘。要地得经过我爹。我先写个计划书说服我爹。安康心里计划的好好的。
虎子把纸给他铺好,安康提笔划了一些歪歪扭扭的条条框框,鸡,鸭,猪,羊,上面还有他努力写的不那么狗爬的字。
好了。安康放下笔,胸有成竹,这个计划书各种地图和部门职能都分工好了,他爹一定满意。
好了?看着一张被安康画的乱七八糟的纸,虎子支支吾吾,少,少爷,老爷要是看到你拿这些鬼画符糊弄他,怕是您最少得挨一顿训。
这哪是鬼画符?安康不满地看着虎子,为自己辩解道,你看我画的多清楚,这块地留着养猪,那块地留着种菜,这一排盖房子。
是这么回事,可是这张纸看起来还是乱七八糟啊。少爷,要不还是口述给老爷吧。写字做文什么的不是少爷的长处。咱们要扬长避短。
安康心里觉得虎子的扬长避短做法是对的,他端详着面前自己的大作,不禁有些怀疑,自己画的真的这么糟糕吗。他拦下乱跑的平安,将纸递过去,平安,你来看哥哥画的什么。
平安迷茫地看了半天,憋出一句,花花。
安康:......哪来的花花?行吧,扬长避短就扬长避短,口述就口述吧。
当天晚上,安康就向安仲华提出了要地建农场的想法。爹,您给我划块地呗。
要地做什么?安仲华正抱着小儿子在喂他吃饭,听到大儿子这样说,抬起头诧异地看了安康一眼。
我写信去问了原先在粮食营里回家的兄弟们,他们大都过的不怎么样。好歹他们也是为大梁打仗,保家卫国才残疾的。我就寻思在咱们余阳也建一个农场,让这些人过来,能有份养家糊口的事做。
不是还有杂志办事处么?若是有人来,安排进杂志办事处。要是人多了,我再想办法把他们安排到其他地方去。你岁数还小,既然经营起杂志办事处就好好的经营。等过些年,你长些年岁,沉稳些,再办农场。
杂志办事处一切都上了路子,何况还有厚载堂哥在。我不在余阳的这一年,堂哥将杂志办事处管理的井井有条。安康把自己的打算说出来,办余阳农场不仅是为了我那些粮食营兄弟,还有在所有战争中残疾而过不好日子的退伍士兵。不仅是从北疆军营退下来的,还有各个边陲,所有军营里退下来的士兵。
爹,这些人加起来不知有多少口。哪里是我这小小的杂志办事处和您想安排就能安排的过来的?
再者,建农场还可以带动余阳县的发展。首先,那些人来了,会带来家庭,余阳县的人口会在短时间内激增。有人,咱们就可以干事。
我看好北面靠山的地。咱们不动老百姓各家的地,北面靠山有一大片荒地,咱们就去那开垦,建农场。
到时候建上百亩果园,养上成千上万头猪,羊,将肉价降下来。让大家都能吃得起肉。咱们养好果子,不仅可以在余阳县卖果子。我们可以修好路,将果子卖到周边的隔壁县。若是有农家种果树,咱们可以免费帮他们把东西卖掉。农民的收入也增加了。爹,你说,这农场应当不应当建?
安康的话不仅让安仲华陷入沉思,就连一旁的卫氏也在思考。她是得到过帮助残疾士兵的好处的 。仅仅一年,只在青州发展的卫氏商行开遍了大梁。不仅挣了钱,出了名,甚至武将都主动对卫闵示好。
平安眨巴着大眼睛,看看面前碗里的饭,抬头看看发着呆的爹爹。他心急拉扯安仲华的衣袖,撅着小嘴道,爹,饭饭。
安仲华回神,舀起一勺饭填进平安张大的嘴巴里。
卫氏瞧了一眼还有些愣神的夫君,率先表态,咱们康儿是长大了,长成大男子汉了。目光长远是娘所不及的。若是那些残疾士兵来了没地去,可安排些进入卫氏商行。这件事,娘支持你。
安康惊喜地看向卫氏,娘,您可真好。我先代我那些兄弟谢谢您。
安仲华没有表态,只说容他再好好想想。将大梁所有残疾士兵都安排进余阳,这可不是小事。他得写信与卫闵商量一番,若是可行,那就办!安康说的办农场的好处,他听着就心动。这可是对老百姓来说真正的好事。
安康这点不像我。安仲华平躺在床上和卫氏说道,这一点像他舅舅,目光长远,深谋远虑。
卫氏轻声笑了起来,怎么不像夫君?夫君一心为百姓着想,咱们康儿不也是这样么。孩子大了,能折腾就由着他折腾。说不定咱们康儿能给安家光宗耀祖呢。
光宗耀祖?安仲华思索片刻,这样好像也能光宗耀祖,虽然没多大成就,可为生民立命。百年之后的余阳百姓不一定记得做过县令的他,但一定会记得安康吧。
作者有话要说:
建设农产第一步,先要地。
第108章 二山的决心
桌上的蜡烛亮得头顶在桌旁的傅大河睡不着觉。他伸着脑袋,探头看向聚精会神的两个弟弟,二山还时不时地向小山请教。他气闷的地躺下,用小毯子将脑袋捂上。
傅二山察觉到傅大河的动作,不好意思道,大哥,要不你去我床上睡?
傅川的屋子小,挤下一个傅二山,剩下的地方完全不够一张床,临时用木板搭了一块睡觉的地方。这木板还是杨二郎家院子里堆着的木板。
傅大河拖着自己的毯子去了傅二山的床上,不高兴地说了几句,现在认字有什么用?还能像小山那样也进杂志办事处?杂志办事处早就不招人了。还不赶紧早点睡,明天可还得上工呢。
傅二山低着头看书,装作没听见。
傅大河倒在床上,不一会儿就打起了呼噜。
天道酬勤,这是傅二山刚学的词。做人要勤劳,这是娘一直教他们的。只有勤劳才能把地种好,种好了地就能有好收成。不管现在认字有没有用,只要自己勤劳,以后一定会得到回报。看到小川现在的样子,他以后不想像大哥那样一辈子只能种地,打短工。
傅二山有自己的打算。小川是因为上了账房课,有了现在的好日子。他在县里打听了,账房先生到哪都吃香。等自己把字认全了,就跟着小山学做账房。以后肯定比现在不学习强。
伴着傅大河的呼噜声和傅川的翻书声,傅二山在心里更坚定了自己的想法。他要做小川那样的,而不是大哥这样的。
安仲华思考了一夜,顶着大大的两个黑眼圈,早早地坐在安康屋子里等他起床。
虎子垫着脚尖走路给安仲华上了一杯茶,生怕打扰了正在沉思的老爷。
虎子。安康掀开绿色帐幔,赤脚踩在蹋上。他看到端坐在桌边的安仲华时,惊得站起身。爹,怎么这么早就来了?
身后的床上传来窸窸窣窣的声音,接着一声奶声奶气的声音响起,爹。
安仲华听见声音,立马上前拨开安康,瞧见平安睁着大眼睛,嫩藕似的小胖手臂伸在被子外,脖子下露出红色的肚兜边。
平安笑眯眯地又叫了一声,爹。
安仲华恨不得像安老太太看安康似的,心肝宝贝地叫。他抱着小儿子,亲自给他把了尿,又给平安穿好衣服。
一旁的安康一边洗漱,一边看景似的看他那严肃的爹眉开眼笑地服务小胖子平安。
给穿衣洗漱还不行,平安赖在安仲华怀里,他还要爹爹喂着吃早饭。
农场的事你再和我说说。
咱们建农场,一是为了帮助退伍残疾士兵好好生活,二是要拉动余阳县的发展,三么,爹,这第三点是我昨晚刚想到的。安康得意道,爹,咱们不仅要这些人种粮食,收粮食。还要改进各种农作物。要他们将每一次播种,选种,改良,给牲口治病这些事都一一记下来,整理成册。最后整理出农书,把我们的经验总结出来,一代代传下去。
安仲华看向安康的眼中带着亮光,他激动道,我这就写信去与你舅舅商议。
傅二山和傅大河一起下工回家。吃过晚饭,傅二山和傅川钻进屋子里学习。傅大河就在巷子里乱转,找人闲聊。
傅大河听人说,现在住的院子的隔壁住着一户姓佘的人家。这家三代单传,唯一的男人跟着杨二郎的爹出去进货,没能回来。这家就剩下一个老婆婆,一个寡妇和一个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