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回到《官司》这篇小说,文学创作自由度比影视剧是要大的,这是一个潜规则,艺术创作的自由度和受众群体是成反比的!
意思就是说受众越多的艺术创作形式,自由度越低,严肃文学看的人少,自由度就高,影视剧看的人多,自由度就相对低。
其实华夏影视作品的审核是一个谜,因为既没有标准也是与时俱进的,谁也说不清楚。
按照圈内流传的小道消息,电视剧最严格其次是电影、小说,最宽松的是诗歌,这个好像是根据受众群体的大小决定的。
虽然是小道消息,但也确实如此,也就是康程不知道,未来还有一篇描述尿出一个坑的诗歌来呐,还明晃晃的入选教材,这可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
所以在华夏作家写小说,表达一些另类的观点还是自由度挺大的,因为没多少人能看到,就比如《小说月报》、《收获》这样的严肃文学杂志,其实真没有多少人去买来看。
可是改编成电影,还是投资巨大的写实大片,《集结号》沿用原著小说的观点就值得商榷了。
小说里的观点和价值观是不是经得起推敲,电影主创团队肯定是研究过的,那最后电影还是这样拍,那就说明电影的主创团队明显是认同了这个欺骗的故事核心,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冯晓刚是当过兵的,包括华艺兄弟的老板大王也是当过兵的,他们对我军不可能不了解,
首先《集结号》这个名字就很有意思,其实很多历史资料都有指出,我军根本就没有什么集结号,那当过兵的老板、导演为什么要杜撰一个不存在的集结号呢?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康程一直在思考着,或许是冯晓刚想表达某些东西,比如,如好莱坞大导斯皮尔伯格《拯救大兵瑞恩》那样,讲述人性啊,反战什么的,
看来咱们的冯裤子想当华夏版的斯皮尔伯格,那么就说的通了,现在的冯裤子已经获得足够的利了,唯一在乎的就是名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某些组织的关注,进而让自己在国外某个大奖上获得名。
说真的,此时的康程想到这已经是一身冷汗了,这个冯被子比起那些六代导演来说,更具杀伤力。
那些六代导演最多只是聚焦的都是边缘群体,以颓废、畸形、灰暗来描述,但观众们都知道那不是普通老百姓的主流生活,居家过日子大多数人还是平淡如水的。
但冯裤子他不同,更多是上升到某种意识形态,所以康程被自己的想法吓出一身冷汗来。
想明白后,康程也就不再纠结了,其实这部《集结号》撇开核心不谈,战争场面还是非常不错的,如果康程他依葫芦画瓢,那这个宏大精彩的战争场面描写,也算是开创了华夏战争片电影的先河了。
康程没有犹豫的叫来了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