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皇帝欲说,闻奕忙不叠道:“陛下,在下已有心悦之人,多谢陛下为臣劳心。”
皇帝被堵了一下,心下冷笑,面上不得不和颜悦色地点点头,“不知是谁家姑娘。”
闻奕擡眸,似有若无地朝莫肃琛笑了一下,莫肃琛蹙了蹙眉。
闻奕若无其事地移开目光,“是一个极好的人,臣至今未曾得心上人青睐。”
话落,在场衆人的目光都落到闻奕身上,嘲讽的,不解的,为难的,万千複杂,闻奕目不斜视。
“你们小辈的事,便交给你们处理吧。”
皇帝自然是不信闻奕有心悦之人的。
他今日的赐婚,不过是试探,显而易见,闻家在亲事上另有打算,他目光沉了沉,垂眸时杀意四起。
闻奕察觉到了,不动声色地和莫肃琛对视了一眼。
莫肃琛面色平淡,但闻奕知道,这人心情不好。
他不在意地笑笑。
他自然知道皇帝想干什麽,但是,他岂会妥协,到时不止毁了一个姑娘的清白和后半生。
他注定做将军,若有一日战死沙场,姑娘家又何去何从?
况且,他早已有了心悦之人。
与闻枭交好的人都明里暗里暗示他先接了这个赐婚,但是,他的人生,他要自己做主。
皇帝给了他一份差事,不过是一个虚名,并无实权。
闻奕并不在意,每日在城中巡视,查案,过得还算风生水起。
就这样过了大半年,莫肃琛对他依旧冷漠。
他很少能见到莫肃琛,有时会刻意去堵人,有时是远远地看上一眼。
直到夏末,边关遭袭,关外十六部联合,大军压境。
闻枭遭袭,战死沙场,尸首被挂于敌军军营曝晒。
朝中一片低沉,无人能挂帅挡住十六部的奇袭和八十万大军。
闻奕一身冷肃,不顾阻拦,跪于朝前。
皇帝闭了闭眼,看着倔强跪着的人,应了下来。
夜里,一向来无影去无蹤的莫肃琛站在空寂的院落中,目光淡淡地注视着他。
闻奕擡眸,与来人默默对视。
“我要走了。”闻奕率先开口,声音有些哑。
莫肃琛没回话,只是静静地看着他。
“莫肃琛,”闻奕扯出一个笑容,“如果我能活着回来的话,你可以考虑我吗?”
“你我无姻缘,何必执迷不悟。”莫肃琛淡淡道。
“若是我强求呢?”闻奕执拗地看着他,像一个得不到糖的孩子,委屈又不甘。
“保重。”莫肃琛说完,消散于空寂的风里。
闻奕擡手,风从指间流过,从没能抓住。
他沉眸,擦拭着自己的剑,逼迫自己入眠。
翌日,闻奕点兵赶往边关。
高楼红台上,一道人影沉默地注视着越来越远的队伍,直到那道熟悉的人影消失在无际的边野,他才收回视线。
闻奕一路疾驰,马不停蹄地赶到边关。
第70章 奇袭
一路披星戴月,他压缩了几日的时间,在大军赶往边关之际率先抵达。
来时便给辙苏写了信,关外,辙苏已经在等他了,他停下马,二人遥遥对视。
“一路可还好?”辙苏上马,哑声询问。
“援军只有三万,我挑了祖父留下来的人。”闻奕沉着脸,声音也沙哑了些。
辙苏擡眸看着大漠孤烟,“现在十六部集结,对攻下榆关势在必得。如今祖父……战死,军内士气低下,敌军士气高涨,若贸然出兵,必败。”
现在形势严峻,关外十六部有预谋突袭,他们防备不够,如今已然弱了一截。
粮草军饷都还不见蹤影,若是后续供应不上,到时,怕是这镇守边关的十万战士都要埋骨沙场,十万对峙四十万,本就没有胜算,如今十六部大军兵临城下,气势如虹,更是影响军心。
“兄长,我此来,便是为带回祖父尸骨,驱赶十六部而来。”闻奕神情认真,“无论如何,闻家军不会败,榆关不能丢。”
“阿奕,你长大了。”辙苏笑起来,却是苦涩。
进入城中,远远就有几个身着盔甲的人严阵以待。
“各位,”辙苏下马,严肃地看着大家,介绍道:“这便是祖父的孙子,闻奕,也是闻家军的将军。”
一句,便立住了闻奕的身份,也表明了他的立场。
闻奕沉着脸,朝大家点了点头,“诸位好,我是闻奕。”
衆人面面相觑,闻奕不鹹不淡地与其对视,半晌,衆人点了点头,恭敬地行了一礼。
大帐里,闻奕看着行军图,问道:“如今形势如何?”
他知道的不过是传入京中的急报,不容乐观,形势严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