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徐徐说:“我去过几次天津的北洋大学堂,里面虽然学生很多,却大部分是学政法等科,物理数学等科的学生颇少,你为什么会选择科学这条明显更加难的路?”
她确实看得很准,当时清廷正准备立宪,最吃香的就是学政法的留学生,范熙壬后来也是在日本拿的法学学位。
适逢乱世,的确有很多热血青年真心想着帮大清立宪,希望可以改变格局。但他们万万想不到满清皇族们自始至终压根就没真心想过立宪,事情一拖再拖,直到武昌枪响……
不过总体来说,当时学政法确实很容易当官,是学子们的第一志愿!
但李谕就不一样了!如果他只是想当个官,以他的学识,用不了几年就可以混个大学校长,甚至京师大学堂校长,最少二品顶戴。
不过,那又能怎样?
于是李谕只是随口回道:“人各有志,我喜欢科学而已。”
——这种理由她也没法反驳。
史密斯夫人点点头,继续道:“作为一个儒学大国,你还真是特别。但我还有个疑问,我曾经看过北洋大学堂的实验设备,可以说极为稀少,甚至还有摄影成像原理这种不该出现在大学的实验器具。我很疑惑你是如何写出关于X射线那种即前沿又高质量论文的?”
李谕没想到史密斯夫人对这方面还挺了解,确实小孔成像对于一个大学堂来说有点过于简单了,不过当时管理大学的有几个懂科学。要想让北洋大学堂买实验设备,最起码能说动袁世凯或者盛宣怀。
而袁世凯这种官场老油条,眼里只有“实用主义”,做实验?除非你先给他做出来炸弹!
第三十一章 物理学大厦?
史密斯夫人的问题问在了点子上,当时整个物理学界,最推崇的就是实验物理。
二十世纪初是属于科学大爆发的时代,大佬们都忙着搞实验搞发现。从拿诺奖的人就能看出,早年几乎全是搞实验物理的。
当时的物理学,也正是由这些实验物理学家主导:他们先做出来实验,有了实验现象,然后再交给理论物理学家去推导。
当然,物理学发展到后来,理论物理已经非常强大,李谕也是在这种环境中进行的学业,所以他才能用数学和方程进行缜密推导。
所以,并不是当时的大佬们不行,而是人家没精力也没想去做罢了。
就像普朗克这种理论物理学大佬中的战斗佬,早在1900年就推出了普朗克公式,但这时候还寂寂无名哪!
真的是压根没几个人关注,而且这种情况还会持续几年……
李谕写的也是属于纯理论物理论文,之所以能引起轰动,真的是靠蹭了一波流量。
当时射线确实太热了,加上伦琴作为大V给了推荐,顶尖媒体《泰晤士报》又做了头条报道,相当于上了热搜……
一系列的撮合下,才造就了现在的情况,李谕也没有想到会是这个结果。
李谕挺好奇为什么史密斯夫人一个没上过大学的人可以问出这么深刻的问题,先模糊着回答道:“我只是先于别人早一会儿发表,如果没有我,相信用不了多久就会有某位科学家推导出同样的结论。”
“中国人果然谦虚,”史密斯夫人说,“这一点你不必否认了。”
谈话间,《字林西报》记者伍德海(英国人)、《申报》记者史量才到了。
史量才是中国人,李谕对他印象比较深刻。
濮兰德刚把二人介绍完,英国驻大清国公使萨道义的夫人也进了门。她刚一亮相,李谕就震惊的发现她好像也是中国人!
濮兰德介绍说:“这位是公使夫人武田兼。”
名字也像中国人,李谕正准备找个机会问一下,但她那九十度的鞠躬立刻让李谕确信她其实是日本人。
之后陆陆续续又来了比利时使馆、荷兰使馆、德国使馆的几名参赞。
濮兰德作为沙龙的主持人,对所有人进行介绍后,做了一番开场白:
“非常欢迎各位先生女士的到来,今天大家来的目的一定都是为了采访与认识一下科学界一位冉冉升起的新星,李谕。他虽然年轻,但是锐不可当,如今已经在学术界有了拿得出手的成就。……废话不多说,我们有请李谕做讲演。”
李谕有点头大,这个濮兰德又给自己戴高帽,不愧是个搞新闻的,说起来一套一套。
李谕看着眼前这些人,除了史量才都是外国人,而且德国、英国、日本之前还是八国联军的主力,自己真不知道给他们说什么,只好又把自己那套求学经历以及之前和濮兰德以及史密斯夫人说的内容又复述了一下,只在最后多说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