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论在什么领域,懂点文化真的都是很有用的。
当年抗战时期咱们也是不遗余力在部队中扫文盲、教文化,都不是白教,战斗力提升极为有用。
袁世凯曾经虽两次名落孙山,没能考上功名,但他一步步从基层爬上来,对于军队建设心中很有谱。今天他身后的两列北洋常备军,就是如今大清最强战力。
本来他的部队是归荣禄管,属前、后、左、右、中五军的右军,也是其中唯一的新军。
两年前袁世凯带着自己的武卫右军移防山东。
然后……然后剩下的四军全被入侵的八国联军击溃了。
袁世凯当时参与东南互保,嘴上答应派3000人北上勤王,不过最后还是按下了命令。
如今他手里的部队就是大清唯一的王牌,地位自然嗖嗖往上涨。
这都是实权的东西,袁世凯属于官场老油条,后来慈禧想让他加入军机处,袁世凯都很不乐意,不对,应该说压根已经看不上军机处。
像是曾国藩、李鸿章也都没有进过军机处,并不妨碍他们的地位。
第七十五章 聚餐
载振一行人刚下船,对面的袁世凯一声令下,竟然响起了军乐。
原来他还带了一支几十人的军乐队奏乐,真是蛮隆重。
袁世凯笑呵呵迎过来:“振贝子辗转万里,巡游列国,不胜辛苦!”
“辛苦倒是不辛苦,有劳袁制台亲自迎接。”载振指着他身后的乐团,“这都是你搞的?”
袁世凯得意道:“正是!只不过现在曲子不多,能练好一两首就不错,西洋诸般乐器学起来听说还挺费事。”
载振点点头:“何不用上咱们的丝竹管乐,金钟鼓呐?”
载振思维还真是跳跃,竟然想要用这些当做军乐团的乐器。
袁世凯顿感愕然,耐心解释了一下:“振贝子,既然是学习洋人的军队,这些礼制自然也都要遵从人家的制度。”
“有点道理。”载振看着袁世凯的新军,“洋人的玩意确实有点说法,这次我也算开了世面。”
袁世凯身后站着几名军官,李谕当然认识,紧跟着的是徐世昌,然后北洋三杰悉数到场:“北洋之龙”王世珍、“北洋之虎”段祺瑞、“北洋之犬”冯国璋。
人群中隐约还看到了张勋、曹锟的身影。
天津是北洋的地盘,大半个北洋的高层都来了。当然,除了北洋的军官,天津海关道唐绍仪自然也亲来迎接。
按说本来不需这么隆重,以袁世凯的心机,这么做肯定有他的目的,很可能就是想拉拢拉拢载振,或许朝中这段时间有什么新的变故。
袁世凯道:“我在军中略备薄酒,为使团接风洗尘,还请振贝子及使团一同前往。”
“袁制台用心了。”载振没有理由拒绝。
北洋的军营比起八旗真是云泥之别,新军招募的兵丁都是精挑细选:首先身体素质要好,然后家世也要干净,还不能有吸食鸦片史。
甚至袁世凯还亲力亲为,编写了《练兵要则十三条》,对方方面面都做了明确规定,已经有了近代军队的样子。
军中待遇也蛮好,普通的士兵每个月都有4.5两,哨官(排长)算上公费银有30两,营长一个月到手有400两。
如果是炮兵的待遇会更好一点,毕竟是技术工种,需要学习的操作比较多。
这种待遇在当时真的很高。而且袁世凯为了杜绝吃空饷,新设立了粮饷局,每次都是在操场上点名发饷。
北洋军其实从始至终都非常有钱,既然有钱,军中的伙食当然也差不了。
营盘食堂虽比不上京城里的酒楼,不过袁世凯备下的菜品依然很丰富。
食堂中有个大长桌,袁世凯为了表示和部下亲近,军中饮食常常都是一大堆军官坐在同一张桌上。
众人依次落座,居上首的位置,有北洋方面的袁世凯、徐世昌、王世珍、段祺瑞和冯国璋等,以及专使团的载振,及梁诚、黄开甲等几位二品大员。
李谕则与汪大燮、唐文治等人依次往下排开。
李谕祖籍山东,对座次一事真的是太了解了,如果是个大圆桌,多少也懂主陪、副主陪的规矩。不过今天在座的不是有官衔就是有军衔,所以他就想往后坐。
刚往后走了几步,袁世凯竟然叫住了他:“你是李谕吧?不用那么拘谨,往前坐往前坐!我看看,嗯,你就坐曹锟下首。”
袁世凯竟然还记得自己,主陪都发话了,李谕只好在曹锟下面落座。
袁世凯让北洋的人和专使团间隔落座,李谕右侧是曹锟,左侧则是张勋,两人日后都是北洋的大军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