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它深入香港地区,清政府虽然在法理上对它拥有主权,不过也没法真的去管理,怕被当做对英吉利国的挑衅行为。
而港府同样不愿意管,于是九龙城寨就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法外之地。
许多在香港犯了法的人就逃到这里,然后落地生根,又因这里无法可管,贩毒、走私、杀人、抢劫的乱事不断,此后不少香港著名的黑社会也在这有据点,甚至到了1970年代,在这管事的就是三合会。
九龙城寨的面积很小,只有2.7公顷,也就是0.027平方公里左右,即2.7万平方米。
差不多就是个120*240米范围的地方,40多亩地。
这里的人口却非常密集,九龙寨城在1993年拆毁之前有50000多名居民,城寨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90万人,是全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地方。
之所以被拆除,是因为那时候大局已定,香港必然要回归,于是中英一起决定清拆。
毕竟此处说白了就是个贫民窟,和香港现代化金融都市的身份格格不入。
过去有个说法,世界上只有两种贫民窟:一种是九龙城寨,一种是其他。
不过对李谕而言,倒是无所谓,甚至还有一种亲切感。
警司梅含理画得非常谨慎,一点点圈出红线,将来一丝一毫都不能差。
和在广州、上海时完全不一样。
其实在广州上海的地,就算是用超了一些,也不会有太大问题。
但在香港寸土寸金,就没得商量。
港府的手续也要等他们走完。
李谕的来港办学的事情很快让在港的商会知道。
香港第一家,也是中国第一家现代百货公司创始人马应彪找到了李谕。
马应彪这种人其实是十分心系祖国安危的。马应彪此后也极为重视教育,尤其对家乡中山的援助不遗余力。
李谕的事迹他自然已经听说。
“帝师!”马应彪看到李谕就认了出来。
“先生是?”李谕问道。
“本人马应彪,是个商人。”马应彪介绍说。
李谕与他握了握手:“幸会幸会。”
马应彪说:“帝师在此兴学,看来并不是为洋人服务了。”
此时建在九龙半岛南部以及香港岛的几所学校几乎就是贵族学校,费用非常高昂。
李谕点点头:“没错,我们并不是把教育当作生意来做。”
马应彪看了眼旁边的九龙城寨,竖起大拇指,“在这里建学,已经可以看得出来。”
李谕笑道:“地方确实不错。”
九龙城寨的位置现在虽然看起来离着维多利亚港有点远,但其实并不偏,毕竟九龙就那么大点地方。
马应彪邀请李谕吃了顿饭,这几天在设计的过程中也一直帮衬着。
还真是有贵人相助。
在香港此后的兴建过程监督完全可以委托给马应彪。
话说现在香港的地价已经开始涨起来了,此后还会一路狂飙。只不过后世所谓的香港地产界四大天王李嘉诚等人没有兴起,房地产还没有炒起来。
香港没什么好呆的,此时的香港完全是在港府治下,活力也不像此后那么大。
在这建个学校一方面是谢煜希的要求,另一方面的确有可能会承接不少避难到此的学员。
只不过在设计上就要牺牲掉体育场等设施,尽可能修建高的楼房。
——
事情完成后就开始动身返回京城。
这一趟出来时间也不短,差不多一个半月左右,好在做成了许多事。
李谕刚回到京城,严复就与吕碧城一起找了过来。
李谕看到严复亲自登门造访挺惊讶:“严师怎么来了?”
严复说:“我刚从碧城那知道你回来的消息。”
李谕其实还挺想问问吕碧城怎么这么快知道自己回来了,但显然没机会,严复紧接着又说:“大家都等着你回来哪。”
“等我?有什么事吗?”李谕纳闷道。
严复说:“许多京城士子撺掇着要你和衍圣公见一面。”
“啊?”李谕惊讶道,“是曲阜……孔家?”
吕碧城点点头:“是的,你现在西学或者说科学上的名气这么大,《申报》甚至都要把你捧成当代科学圣人。士子们当然不干,要你和真正的圣人传人当面对质。”
李谕顿时感觉头痛,史量才真是有点把自己写得太过了。
虽然他早就想到会有这一天,不过没想到来得这么快。
严复说:“衍圣公也已经发了信函,约你见一面。”
凤铃说:“先生,的确如此,我们已经收到曲阜寄过来的信。您是不知道,好多文人士大夫争相要买走,因为是当代衍圣公亲笔书写,还盖有衍圣公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