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亚子夸的有点过了,李谕笑了笑说:“通俗小说而已。”
柳亚子说:“我们研究过,白话文是大势所趋,不能让文化局限于高层,要像日本国那样,让更多的人学到文化,这样才可以强国。”
南社肯定不是简单的文化团体,他们想得还是蛮多的。
李谕说:“你们都看过星战?”
柳亚子说:“当然看过,而且很喜欢。引人入胜,想象瑰丽,如同看志怪小说一样痛快。我在想,如果全天下所有人都有看懂通俗小说的能耐,那么我们也不至于输给日本国。”
李谕说:“科学与文化确实应该走入普通百姓。”
柳亚子说:“只可惜白话文的韵味尚且缺一些。”
李谕说:“我倒不这么认为。”
柳亚子说:“但白话文很难写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样的傲然诗句。”
李谕说:“你要是说诗歌方面,白话文当然弱了一些,但并非一定写不出好诗。”
柳亚子说:“帝师是白话文高手,能举个例子吗?”
自己竟然成“白话文高手”了,李谕想了想说:“比如,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柳亚子默念了一遍,再次忍不住拍手称快:“原来如此!好诗,好诗!简直道尽了这个时代!我们不就是要在这个黑暗的王朝里寻找一丝光明!”
第四百九十章 金融乱相
柳亚子听说李谕还买了皕宋楼的书,一定要来看看。李谕并没有拒绝,带着他一起到了豫园。
这些珍贵的古书在李谕看来,更像古董,根本不敢随便乱动,生怕撕坏一个书角。
而且李谕一直觉得,书籍最大的意义应该是载体,重要的是里面的内容,所以他才花费心血找来一帮人誊抄。
文化传承,本来靠的不就是内容么。
中国经历那么多战乱,两千多年前的《周易》、《诗经》都能流传下来,就是一代代人保存下来,并非凭空出现。
不过对于柳亚子等文人来说,宋书真是不得了的东西,B格太高。
柳亚子看着眼前这些宋书,眼睛都要放光,“帝师,您手里的宝贝太让人艳羡了。”
李谕耸耸肩:“没有流入日本国,对我而言已经很满足。”
柳亚子又看到李谕的书案,摆放着纸笔和一些拓本,他说道:“帝师在临帖?还是董其昌的字。”
李谕笑道:“我这手字太差,必须得多练练。”
就算李四光、竺可桢这些搞科学的,也能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这个时代要是字太丑,面子上实在挂不住。
临到饭点,由于李谕的豫园中没有厨子,于是来到了租界的一家饭店用餐,恰巧又遇到了商务印书馆的张元济。
几人吃饭间,旁边桌上的几人正围着一本小册子高兴地聊天:
一人说:“我托门路买到了兰格志公司的荐股书,明日就可以买到1000两银子的橡皮公司股票。”
其他几人羡慕道:“1000两,算起来每季度可得分红125两,一年就有500两,两年回本。”
买到荐股书的人得意道:“这就是钱生钱,洋人的股票是真有意思。”
另一人说:“你拿得出这么多钱?”
买到荐股书的人说:“我还缺600两,怎么样,你们有没有兴趣?”
“有兴趣当然是有兴趣,但分红咱们怎么算?”
“简单,我抽两成,剩下的给你们。”
“我看成!我出100两!”
“我出200两!”
“我出300两!”
“哎哎哎!那我不就分不到了?”
“行吧,我只出200两,分100两给你。”
“好哥们!”
……
李谕问向张元济:“他们聊的莫非是股票?”
张元济吃了一颗花生米,说道:“的确是股票,现在这东西简直疯狂。”
早在李鸿章创立轮超招商局时,募集资金就采用了发行股票的融资方式,所以有些人称呼李鸿章为“中国股票之祖”。
国内股票诞生的时间相当早,比中国第一枚邮票都要早。
李谕又问道:“橡皮公司又是怎么回事?”
张元济说:“这个东西你应该比我懂,你不是在美国待了很长时间,还与美国的几个大企业有业务往来嘛,甚至在美国上市。他们说的橡皮,听说是用于汽车生产的一种材料。”
李谕恍然:“原来是橡胶。”
张元济说:“我也搞不太明白到底是什么,但听说美国一个叫做福特的公司,生产的汽车大卖,顺带着让橡皮成了好东西。”
李谕当然知道,大规模生产汽车需要很多橡胶来生产轮胎、密封条、皮带之类的零配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