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8页(1 / 1)

('

质疑本身没啥好批判的,毕竟以前欧洲一直在质疑咱们,礼尚往来嘛。

西方人自己都说,进步是在互相的质疑、批判中成长。

所以不知道为什么只是有了点质疑之声,网上很多人就急的跳出来,似乎连讨论讨论都不行。

可能是因为亚里士多德太特殊,是西哲老祖宗,西方的至圣先师。

目前一种主流的观点是,亚里士多德这个人就算不存在,肯定也有个原型,后世一些著作都套到了他头上,毕竟这么多作品全都是凭空出现也不太可能。

就像当初马可·波罗吹元大都一样,西方把亚氏吹过头了。

也就像当时西方人都信马可·波罗,咱们这么多年也都信了西方对亚氏的过度美化。

但马可·波罗也是西方人,咱们自始至终都没主动吹过,所以现在西方貌似有点骑虎难下,圆不回来。

只是他们仍掌握着话语权,全世界大部分人都相信他们的话。

但中国人不一样,你吹科技强,咱无话可说;吹历史吹古代文化,真不该在中国人面前显摆。

咱们太了解了:为啥古代著作字数少?是因为古人惜字如金,书写工具非常宝贵。

那时候知识分子也少,吕不韦编《吕氏春秋》,集合了上千门客花了那么久才一共只有20来万字。

孔子的《论语》只有一万多字,甚至不是孔老夫子一个人搞定,是他的弟子帮着记录整理。

最重要的是,这些东西都有考古发现。

李谕看过纪录片,海昏侯发现的竹简,几乎成了一堆烂木头,差点被丢掉,复原的过程非常麻烦。

其他可怀疑的东西更多了,比如为什么西方考古发现基本只有雕像,几乎没有青铜器?

要知道咱们发掘的青铜器别说数量,种类都多到让人震惊,许多描述青铜器种类的字甚至是生僻字,普通人念不出来。

还有,但凡喜欢历史的都知道,只有盛世才可以大规模修史,二十四史里唐朝修了六部。

可惜李谕穿越到的这个时代,洋大人是最高高在上的时代,说啥就是啥,大家全都无法怀疑。

好在民国时期独立思考、存在质疑能力的大师有不少。

李谕对这种事压根不着急,毕竟只有民族变得强大、建立自信之后,才会拨开迷雾看到真相。

如今身在清末民初,别想太多了,先尽可能让大家学习就是,不翻译古希腊的作品更是不可能的。

至于争论,可以用那句著名的评语:暂时搁置争议。

潜台词是有能力的时候,我再跟你争议。

……

李谕在天津站买了一份《京津泰晤士报》继续返回京城。

由于是英国方面的报纸,有相当的版面在介绍英国和欧洲的情况,比如头条上罗尔斯·罗伊斯的死。

即劳斯莱斯两位创始人之一。他们两个人的名字实在是难以区分,简单记就是年轻的、富家子弟的是罗尔斯。

劳斯莱斯在搞航空发动机领域,上天的诱惑对现在的人来说实在是太大,罗尔斯在使用了李谕专利的发动机后,迫不及待地驾驶飞机穿越了英吉利海峡。

来回的穿越都很成功,虽然他并非第一个驾驶飞机穿越英吉利海峡的人,但他却是第一个从飞机上投下信件的人,某种意义上,可看作是最原始的航空邮政飞行。

但穿越英吉利海峡一个月后,罗尔斯就在一次飞行事故中丧生,年仅33岁。

受到横穿英吉利海峡的鼓舞,美国那边又开始搞了水上飞机,从飞机甲板上起飞,然后飞到了陆地上降落,不知道应不应该算作最早的航空母舰?

但同样很可惜的是,成功完成第一次船上起飞的那名飞行员,短短一年后也在一次飞行表演中逝世。

所以这时候的飞行相当有风险。

回到京城后,李谕收到了不少电报,有各种请求专利授权或者直接求购发动机的。

其中最迫切的竟然是意大利。

很难想象,世界上第一个将飞机投入战争的,就是今年年底的意大利……

回到北京城时,刚好过两天就是过年。

这个年还是很热闹的,因为就在大年初一,吕碧城产下了一个男孩。

过程并没有什么惊险,一声婴儿的啼哭已经胜过了所有的鞭炮声。

吕碧城抱着这个还皱皱巴巴的男婴,李谕笑眯眯道:“刚生出来的孩子原来这么丑。”

吕碧城努了努嘴:“长长可就好看了,你有想好名字嘛?”

李谕说:“早就想好了,简简单单,就单名一个闲字,希望他闲看落花听雨声,静听岁月看流云。” ', ' ')

最新小说: 穿越耽美小说当女配 前夫的魔盒 艳淞 再爱你一回 超凡学霸之诡异巡猎者 我在柯学世界当房地产大亨 被邪恶巫师诅咒以后 论反派是如何攻略作者本人的 追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