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仔细想想就知道不可能。
孙作为典型的理想主义者,是自己放弃的党权。甚至为了避嫌,他此前已经去了日本,方便宋教仁管理国党。
至于袁世凯,按照他自己说的,这时候杀宋教仁,不就是把屎盆子往自己头上扣吗?谁会如此愚蠢?
也有点道理。
此案直到李谕穿越前没多久,才真相大白。
怎么说哪,属实有点扯。
大体上就是应夔丞和洪述祖这两个二五仔想要编造点事情,从袁世凯那儿骗钱。
他们已经成功合作过一票:应夔丞在上海组织个搞革命的皮包小帮会,然后通过洪述祖从袁世凯那里骗来5万元,说是可以摆平此事。
这次应夔丞想弄个大的,说宋教仁在日本有黑料,需要花30万经费买来,绝对能够搞臭他,然后让他当不成总理。
袁世凯认可这个建议,但他要见到真正的黑料才给钱。
而应夔丞显然是在吹牛,因为宋教仁太干净了,哪有什么黑料。
于是洪述祖发了好几封电报催促应夔丞提交黑料,见他迟迟拿不出,最后一封电文里突然有了“毁宋酬勋位”的暗示。
就是这个暗示,促使应夔丞花了一千大洋雇凶杀人。
所以说,这件事整体上和现任国务总理赵秉均没关系,袁世凯也没有下令杀人。当然袁世凯的做法很不干净,毕竟抹黑对手的事情不能放到台面上来。
总之,一代英才宋教仁竟草草死在了两个名不见经传只是为了搞钱的纯二五仔手中,实在令人惋惜。
第五百四十八章 美人券
李谕虽然知道事情真相,不过当下时局,根本不可能完全揭开真相,甚至真相都没有那么重要。
孙先生得知消息后立刻从日本归国,章太炎也辞去东三省筹边使赶赴上海。
只是国党内部对这件事产生了极大分歧。
此时的国党在国会还能发起对国务总理赵秉均的弹劾,以震慑背后的袁世凯。
但他们想不到袁世凯已经把赵秉均当做一枚弃子,不久后赵秉均就暴毙而亡,死因也是一桩谜案。
李谕在东平路有个暂时无人居住的别墅,直接给廖仲恺、于右任等人使用。
不久后,章太炎迈步而入,“疏才,他们都在?”
李谕回道:“都在等太炎先生。”
章太炎上了二楼,孙、黄以及于右任、廖仲恺尊敬道:“太炎先生。”
章太炎难得对他们也客气道:“别来无恙。”
之前章太炎与他们关系闹得蛮僵,但宋案发生后,章太炎敏锐地意识到很可能是政治谋杀,背后的指使者必然在京城。
他准备与孙黄一派和解,一同度过危机,只是观点上却不统一。
大家一起坐在了沙发上,而孙先生则独自坐到窗台边。他现在非常自责,认为宋教仁是替自己而死。
章太炎看了他一眼,转过头气愤道:“当下最严重的问题是专制与腐败,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谈共和与民主就是空招牌。在专制之下,想要争取共和的领头人竟然被政治谋杀,天理难容!”
“在这一点上我们与先生意见相同,”黄兴说,“袁世凯做得实在过分,不敢面对民选,便使用阴毒手段。”
“不!”章太炎说,“我不认为幕后指使者是袁世凯,以我对他的了解,袁世凯的政治智慧不会让他如此愚蠢。真正的佞臣是总统府四凶。”
他所指的“四凶”,是总理赵秉均、秘书长兼交通部长梁士诒、拱卫军司令段芝贵以及参谋部次长陈宦。
黄兴说:“他们都是袁世凯的人,自然代表了袁世凯的意思。”
章太炎说:“问题是并没有直接证据。”
黄兴道:“至少可以用法律手段发起弹劾。”
章太炎沉思片刻:“在我看来,袁大总统只能说脱不了干系。现在最好的办法应该是南北再次和解,力求和平,然后说服袁世凯退位,像孙先生一样隐居民间。”
章太炎的思路不能说错。
如果在和平年代,一个成熟的现代国家遇到如此高级别又说不清道不明的案子,涉嫌的高官肯定会自动辞职以化解危机。
然而此时的民国太年轻,要是仅仅为了避嫌就让袁世凯退位,别说袁世凯不愿意,袁党中的既得利益者也不会同意。
此时孙先生终于发声:“一切都是徒劳,只有进行二次革命,像推翻清政府一样推翻袁世凯政府,才有共和的希望。”
黄兴反对道:“目前法律途径已经有一定效果,贸然革命是不是太仓促?”
孙先生则坚定道:“不贸然革命,难道等袁世凯准备好后把我们一个个逮起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