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以为你们今儿晚上不回来呢。刘章笑道。
想想还是回来心里踏实。杨继西笑道,他们守着电话,万一孙玉兰那边有个啥, 他们也知道。
刘章又和他们说了一会儿话后, 才抱着枣子回对面睡觉了。
杨继西夫妇也洗漱完回房间休息了。
嫣嫣是第三天下午回来的,她背着一个漂亮的书包, 从班车下来就往铺子里冲。
爸爸妈妈我回来啦!
杨继西忙着给人称瓜子呢, 孙桂芳赶紧出去把孩子抱起来亲了亲:我们可想你了!
我也想爸爸妈妈。嫣嫣紧紧地抱住孙桂芳, 后面下车提着大包小包的孙父和孙母笑眯眯地等她们亲热完。
杨继西把长桌挪得更开些,让他们进屋坐。
孙桂芳擦了擦眼角的泪,拿上钱就去肉联厂买肉去了。
孙母拦不住,便跟她一道去。
孙父有些晕车,杨继西给他倒了点白开水喝完后,就回小房间休息去了。
这是姨给我的,这是姨爹给我的,还有这些是舅舅他们后面给我买的。
嫣嫣把包里的东西一一拿出来,这边是我自己买的。
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有,姑姑他们也有,欢欢她们还有狗蛋他们都有。
嫣嫣把东西展示了一番后,掏出自己的兜儿眼巴巴地看着杨继西道:一个字儿都没了。
杨继西忍着笑,伸出手摸了摸她的小辫子:没事儿,开学爸爸给你补上。
嫣嫣露出一口小白牙:就知道爸爸会这么说。
她还说孙玉兰和孙大哥他们给她红封了,但是她记着爸妈的话,没要。
买了这么多东西给她,不能再要了。
平安本来和王小松出去玩儿了,回来听说嫣嫣回来了,二人都跑过来找她。
嫣嫣把城里带回来的好吃的好玩的和他们分享,还把礼物给了二人。
王小松抱着玩具车高高兴兴地回到家,王大嫂一瞧,就知道是嫣嫣给的,于是晚上烧了土豆排骨后,让王小松送了一大碗过来,土豆只有一点点,其余全是肉。
这可让杨继西他们不好意思,于是分了点红烧肉让王小松带回去。
孙父和孙母晚上就在这住的,吃过饭后,孙母硬是不让杨继西洗碗,自己把碗筷洗了,杨继西便去把堂屋收拾了一番。
这会儿还有镇上的人过来买东西,或者是坐在他们铺子门口的凳子上,听王大爷家的收音机。
三斤薄荷糖?叔咋买这么多?
杨继西一边称糖一边问道。
那老汉笑了笑:我明天一早要去县里看我的孙子,这不带点他爱吃的,我咋好意思去呢。
这话说的,孩子见到您就很高兴咯。杨继西是知道他孙子的,这老叔的老伴儿前几年就没了,孙子也是他自己带到六岁后,被儿子儿媳妇接去城里读书的。
老叔笑了笑:我再给我闺女打个电话。
她闺女那边的公社安装了电话,所以来得也挺快,说了大概两分钟后,老汉给了电话费和糖钱,又看了看嫣嫣:回来了?
爷爷好。
嫣嫣大声道。
好好好。老汉连声应着,提着东西笑眯眯地走了。
有人问他咋不停下听听收音机,他道:明儿一早得起来呢,不听了。
孙母跟杨继西他们说起孙玉兰那边的情况:房子不大,但两个人够住,以后有了孩子,就再隔出一间小屋子住也行,城里是真热闹啊
杨幺妹他们这会儿也过来串门,听孙母和孙父说外面遇见的事儿,看见的新鲜东西啥的。
嫣嫣三个小家伙抱着玩具去隔壁找柳二的儿子牛牛玩去了。
那些孩子,才四岁多呢,就要上什么,什么看护班。
孙父说道。
啥看护班啊,人家那叫,孙母仔细想了想,学前教育班!瞧瞧人家城里的教育,就是走在前面,我们这种小地方,前几年镇小学就那么十几个人,现在好了有一百多个。
刘章摸了摸怀里小女儿的手,闻言有些感慨:这家庭不同啊,就连孩子走教育的路都不同。
可只要认真学,哪里都是没问题的,孙父的声音提高,就说石头期末考试那分数,秦远说了,那可不比城里的孩子差,这都是靠自己的努力考出来的!
石头念书确实厉害。杨幺妹夸赞道。
转眼就是嫣嫣开学,杨继西回村春耕,然后炒茶。
今年家里喂了二十只鸡,孙父他们家也喂了十五只,就为了给孙桂芳坐月子的时候补身体的。
孙桂芳的肚子越来越大,回生产队的次数也越来越少,有人就说她过惯了镇上的好日子,都忘了本,不愿意回生产队了。
杨继西直接怼回去:那按照你这意思,你男人出去干活也好几年没回来了,可别是被外面的花花世界迷了眼,不愿意回来吧。
那人又气又臊,从此不敢再说半句话。
村里的茶全部炒好包装好后,杨继西家的杂货铺门口,也挂上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的就是清茶名。本镇买的人其实很少,但开车路过,且喜欢喝茶的人,有些下来买水喝,就会随口问一句。
杨二奶奶把泡好的茶倒了一碗端出来给那些人尝味儿,还真给卖出去不少!
队长见此高兴得很,特意在会上对杨继西一家进行了大力表扬。
杨继西脸不红心不跳地起身接受了大家的鼓掌。
因为杂货铺这边的销售比他们在县城四处跑卖得多一些,所以孙桂芳干脆在铺子门口放了一张桌子,上面放着茶,以及那块立起来的木牌。
这样来往的车辆主人看得更清楚了,也卖得更好。
杨继南和杨继北把队里的兔子给全包下来自己干了。
有了茶林和花椒林,还有鱼塘,队里暂时顾不过来兔子这边,毕竟兔子的利润有些低,加上老马沟那边的兔子养得比他们队里的肥,所以也没人家卖得好。
在队长去了一趟公社后,便决定把兔子屋那边全给脱出去了。
杨继南和杨继北咬牙接了下来。
他们不想离开家乡,要想干出事儿,那就得继续,毕竟这养兔子,他们费了不少心思的。
因为钱不够,还向亲戚朋友借了不少,其中杨继西他们就借了一百块钱给他们。
知道茶在杨继西他们小卖部卖得不错后,兄弟二人提着一只大兔子来杨继西家对他嘿嘿笑着。
正准备宰一只鸡,下午给孙桂芳她们送去补身体的杨继西:......
要干啥?
杨继西起身把鸡放进鸡圈里,一边洗手一边让他们把兔子放在院子里,先进堂屋说说啥事儿。
兔子是被捆了爪子的,所以也不会怕它跑。
杨二爷爷正在堂屋的竹椅上躺着小憩,见他们来了,还去倒了两碗水过来。
取名啊?
他问。
杨继南和杨继北赶忙摆手。
二爷,我家二娃还小,不着急取书名,等六七岁的时候再取。
我家玉香有名字了,这次来是想请西哥和嫂子帮我们卖兔子。
卖兔子?
杨继西和杨二爷爷一愣。
对,卖兔子。这两年,我们把县城都跑遍了,那饭馆也订下了单子,可人家一个月也要不了三十只啊,都爱吃猪肉和鱼,兔子肉吃得少。
有一家倒是进的兔子多,可人家订的是老马沟那边的兔子,咱们也挤不进去。杨继北说起这些都觉得心酸。
兔子多,可卖不出去,那就会越来越多,这兔子越嫩越好吃,不像母鸡,几年的补人。杨继南摇头。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