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好笑的,一屋子的人笑个不停,而孩子们要是不爱看,就会在杨家大院你追我赶地来回跑,现在院子这么大,他们玩得特别开心。
九月,杨继西夫妇送杨二奶奶还有嫣嫣去县里,嫣嫣要在县里念书,杨二奶奶就过来照看她,杨二爷爷守着铺子,赶集日的时候,孙桂芳或者是杨继西就会去铺子里帮忙,如果实在忙不过来,对面还有杨幺妹他们呢。
所以杨二爷爷一个人在镇上他们也不会不放心。
嫣嫣,把自己的东西放好,你现在是大姑娘了,自己的东西自己收拾。孙桂芳说道。
知道啦。嫣嫣高高兴兴地提着自己的衣物书包啥的进了自己选择的房间。
房子装修后,又明亮又好看,嫣嫣喜欢得很。
张姨知道他们今天搬过来,也带了东西过来串门。
杨二奶奶热情招待着。
杨继西和孙桂芳做了饭,请张姨一家过来吃,栓子和锁子已经是少年了,他们和嫣嫣这些年也见过很多次,没有啥陌生感。
一口一个嫣嫣妹妹,还说上学的时候他们是一路的,早上可以一块儿走。
不过放学的时候就不是了,因为栓子是高三,锁子是高一。
他们还要上晚自习呢,中午和晚上都不在家吃饭的。
结果杨继西一问早上啥时候上课,二人也愣了一下:七点十分开始早读课。
那不得六点五十几就出门了?
杨二奶奶惊讶道。
这念书还真是辛苦啊。
嫣嫣掩嘴一笑:那早上就不能一道走了,我们早上八点上课。
是啊。团团有模有样地点头。
锁子摸了摸团团的小辫子:你知道啥啊,就是啊。
团团啪地一下拍开他的手,气鼓鼓地道:不可以随便摸女孩子的头!
早就知道这妹妹脾气是个暴躁的,锁子也不和她计较,孙桂芳指着锁子的手背:你把哥哥的手都打红了,你说疼不疼?
团团看了眼故作委屈的锁子,拿起一旁干净的小勺子,给锁子舀了两个肉丸子放在他碗里:吃吧,补一补。
张大哥和张大嫂笑得不行,栓子还把手伸到团团面前:你也打我一下。
团团抱着自己的小碗就不挨着他们坐了,跑到嫣嫣身旁坐下,嫣嫣忍着笑,也给她舀了两个肉丸子:快吃。
晚上杨继西请杨继北还有杨继南以及福宝过来吃晚饭,一是认认门,二是杨二奶奶二人住在县里,他们能照看几分也好。
谁也没问房子是租的还是买的,杨继南他们还提着东西上门,福宝挨着嫣嫣还有团团一起坐,三人说说笑笑的,吃过饭还帮着一起收拾。
团团人太小了,杨继西不让她忙,团团就生气,孙桂芳见此给她塞了抹布:擦桌子去。
有了活儿做,团团才心满意足地拿着抹布跑出去了。
第二天一早,杨继西夫妇就带着团团坐上早班车回了镇上。
团团是跟我们回队里,还是在镇上陪爷爷呢?
在镇上陪爷爷,晚上我要挨着枣子姐姐睡。团团叉腰道。
杨二爷爷笑盈盈地点头:好。
那我晚上过来睡。枣子拉着团团的小手道。
平安已经是初二的学生了,他是住校的,本来杨继西他们在平安上中学时,想着让平安住东门巷,但杨幺妹和刘章说男孩子,让他皮着,等高三的时候再说走读的事儿。
所以平安就住校了,这小子走在哪里都吃香,杨二奶奶说了,她和嫣嫣在县里住的时候,就让平安周末过去住。
王小松则是住亲戚家,他第一年没有考过,第二年才考上初中的,不过现在的成绩也不错。
王大嫂也不求啥了,能和狗蛋一样考上中专师范出来做老师那也不错的。
杨继西夫妇在铺子上吃了午饭后,杨继西骑着自行车搭着孙桂芳回生产队,结果在路上听见有婴儿的哭声。
刚开始二人还以为是听错了,但当他们停下车仔细听时,才确定真没听错,于是顺着声音在路边的林子里找到了两个用布包起来的婴孩。
孙桂芳拉开一看,两个都是女娃,而且瞧着刚睁眼没多久。
作孽哦!
孙桂芳骂道。
二人赶紧带着孩子又回到镇上,先在铺子上给她们兑了点羊奶喝,接着把孩子送到派出所。
民警看着他们抱来孩子:你们捡的?
是,在松树林那边捡到的,刚喂了羊奶,孙桂芳应着,咋,还有人捡到了?
这几天送来了十几个,这些人也心狠,生下来看是姑娘,就给丢了。
民警接过孩子,顺带摸了摸她们的头,都没发热:有几个烧得厉害,都送到县医院去了,这两个孩子你们应该发现得比较早,所以没啥事儿。
杨继西和孙桂芳闻言眉头微皱。
等回到生产队,又听康嫂说赵五媳妇儿今儿早上赶集回来,也发现了一个孩子,是个男娃。
手上多了一根手指,康嫂指了指自己的右手道,六根手指头,不然也不会丢了。
这都是啥事儿啊,杨大奶奶气得很,丧良心哦!
计划生育给闹的,杨大爷爷说,超生了,不愿意交罚款,背着生下来结果不是男娃,就给丢了!以后会遭报应的!
这怪政策吗?怪的是人心!
杨大奶奶骂道,没计划生育前,就没人丢女娃了?我看是重男轻女闹的!
杨大爷爷说不过,干脆岔开话题:我今儿去赵五家看的时候,听赵五爹的意思,想着捡到了也是缘,就给养着。
这个年头,捡到孩子也不用经过同意后再领养,直接带着孩子去派出所上户口,然后带个证人说明这孩子确实是捡来的,不是买来的,就能上户口了。
不只是他们镇子发生弃婴,隔壁县也出现了,为了这事儿,队长隔三岔五就开会,警告大伙儿千万别犯糊涂。
这让怀着孩子的人都被盯得很久,要是你生了娃后,孩子忽然不见了,那就得举报你。
郭红二胎生下了一个儿子,赵长国等孩子满月酒后,便出去打工了,每个月把钱寄回来。
郭红带着孩子来家里串门时,和孙桂芳道:我公婆说,今年过年把家分了。
孙桂芳正在做鞋面,闻言问道:咋分啊?
现在分家也没说啥父母在不分家了,家里过得不舒服,或者是人太多住不下,就会分家,没有那么多闲话。
爹娘跟着我们过,大哥大嫂他们单过。
百姓爱幺儿,现在分家都是跟着小儿子过,跟着大儿子倒是少了。
那你们还住小杨树那?
那房子可有些小了,而且没院子。
不,我们肯定要另外建房的,郭红想了想道,但也不能离得太远,到底是亲兄弟,住近一点,有啥事也能招呼一声。
也对。孙桂芳点头。
副队长家还挺团结的,分家也是因为孙辈多,眼瞅着一个比一个大了,那房子不够住才分家,没必要建房太远。
这天晚上,赵五笑眯眯地过来找杨继西买糖。
我大闺女定下日子了,就这个月二十,你可得来帮我干点活儿。
赵五家大姑娘都二十了,杨继西一边给他称喜糖一边点头:成,我一大早就过来。
帮忙做饭的人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