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页(1 / 1)

('

鲁肃为了维护孙刘联盟,也是煞费苦心。

但诸葛亮怎么可能会走,这要是跑回夏口了,那他的名声也就全毁了。

见鲁肃已经有了怜悯之心,诸葛亮也知道差不多了,因此希望鲁肃能够将江夏水军调拨给他使用……也不用全部的江夏水军,只需要一半就够了。

这种涉及到调兵的事儿,肯定是要上报周瑜同意的,毕竟周瑜是联军最高指挥官,盟约里也写了,江夏水军归周瑜调配。

但鲁肃一方面是心里有愧,另一方面则是有了周瑜“全力配合”诸葛亮造箭的军令,因此调船这事儿,其实鲁肃也不是不能调。

再一个……江夏水军,虽然名义上说是归周瑜调遣,但如果诸葛亮真的下令江夏水军配合自己行动,江夏水军可不会鸟周瑜,该出兵还是会出兵的。

现在无非就是一个名义而已,省的将来扯皮。

既然如此,鲁肃配合一下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鲁肃走了,忙着去协调江夏水军的事儿。

而诸葛亮嘛……一见鲁肃走了,顿时没好气的瞪了张溪一眼,说道,“适才元长也不帮我说话,怎的在一边看热闹?!”

张溪顿时乐了,回答道,“军师已然胸有成竹,子敬兄亦答应帮忙,还需溪说什么?!”

诸葛亮一听这话,顿时饶有兴趣的看着张溪,问道,“元长此言何意?!三日督造十万支箭,亮实无头绪,还请元长教我?!”

张溪笑笑,说道,“军师莫要诓我。若是十日,那溪或许有法可想,但三日……还是依军师之计行事便可,溪帮不上忙。”

诸葛亮更好奇了,也不问张溪怎么知道自己有办法,而是……

“若是十日,元长有法可督造十万支箭?!需知军中可只有三百余匠人而已啊,元长当真有法?!”

诸葛亮真心比较关心这个。

十日督造十万支箭,军中只有三百余工匠……这怎么可能做到?!

张溪开心了,还有诸葛亮也不知道的事儿。

但这事儿,张溪真的有把握。

“军师可知,秦时军械制造之法?!”

第115章 草船借箭

张溪在十日内造成十万支箭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就是抄袭老秦人的流水线作业而已。

当年大秦的军械供应,就是通过这样的方法做到了军备齐整,让秦军不愁军械之用。

一名工匠制作一支箭可能需要半天的时间,那是因为从削箭杆开始到最后箭支成型,都需要占用这个工匠的时间,效率自然不高。

但你让五千士卒别的啥也不干,就专门削箭杆,恐怕一天就能削出两三万箭杆出来,如果再来各五千人专门制作箭头和箭羽,再来个两千人专门组装……十天造十万支箭,真的不是不可能。

就这,还是张溪考虑到士卒没有制箭经验,前期可能产生大量不合格箭矢,否则的话,可能五六天就能造完。

当然,这只是理论状态,实际如何也得试了才知道,但这总是一个说出去能让人信服的办法。

而且周瑜一共就只有五万多士卒,一下子被调走三分之一去造箭,还一造就是十天……打死周瑜都不可能同意,说不定这事儿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

因此诸葛亮听完了张溪的办法后,当时脸色就不太好看。

真不怪诸葛亮,他确实不知道老秦人还有这种流水线作业的方式。

毕竟诸葛亮是人不是神,他获取知识只能通过书本,而汉朝的书,很少会有人去记载秦朝的军械是怎么制作的。

后世如果不是兵马俑的发现,现代很多人也不知道秦朝就有流水线作业了。

可诸葛亮一听说这个流水线作业,再加上张溪说是秦朝就有的……当时就后悔了。

特么早知道自己就不要那么嘴快,为了装逼非说什么三天就够了……如果真的按照张溪的说法去做,能不能造出来十万支箭不一定,但大概率能逼得周瑜收回造箭的要求。

毕竟,周瑜不可能让三分之一的军力浪费在造箭上,而张溪的办法听起来还真的可以在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到时候违令的就是周瑜,不是他诸葛亮了。

可惜,现在没辙了,自己说的三天期限,只能自己含泪扛了。

造箭是不行了,还是得借箭。

只是诸葛亮也很好奇,张溪似乎一点都不着急自己能不能借来箭,他自己这会儿心里都没底呢。

毕竟借箭能不能成,先决条件是江上会不会有大雾。

冬天的长江,起雾是正常的事情,尤其是凌晨的那段时间,长江上几乎每天都有雾气笼罩。

但诸葛亮要得是大雾,那种能见度不超过十米的大雾,这样才能降低借箭的风险。

这个诸葛亮都有点不敢保证,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

因此,诸葛亮也没有藏着掖着,当下就把自己的计划,跟张溪一起商量起来。

诸葛亮的计划张溪自然早知道,就是利用大雾垂江,曹军不敢轻出的缘故,用草人做兵,稻草覆盖满船身,靠近曹营水寨,前去“借箭”。

但这里面张溪还是有几个小问题的。

当然,不是万一曹军用火箭这种蠢问题……这年头除了张溪用火箭吓了一次李典外,就没有大规模使用火箭的习惯。

而且这年头的火箭属于特种箭支,造价很贵的,一般都用来引火,谁会拿来射人。

张溪主要想问的是……

“曹操生性多疑,大雾垂江不敢轻出……”张溪想了一下,问道,“此言虽然有理,但终究只是猜测,若曹军真的出寨迎敌,我等岂不是束手就擒?!”

对吧,万一曹操头铁,或者这会儿蔡瑁张允没让曹操给咔嚓了,他们也熟知水文天气,出寨迎战怎么办?!

诸葛亮却摇头,解释道,“彼若真出,我等便撤回南岸……现今西北风盛行,又有大雾弥江,曹军必不敢轻易追击。”

“呃……万一他要真的敢追过来了呢?!”张溪有些抬杠的问道。

诸葛亮则笑着,说道,“这便是我让江夏近半水军跟随的缘故。借箭,只需小船二十只便足以,剩余水军在后路埋伏,彼若追至,则杀出……虽不能获众,但少许箭矢总能收获。”

张溪想了下,好像也对……怪不得诸葛亮这次要了近半江夏水军,足足六七十艘战船呢。

只是……

“若如此,亦不得十万之数,那周瑜真要按军令状行事……”张溪担心的提醒着诸葛亮。

诸葛亮点点头,说道,“确实如此,故此,隔夜再令江夏水军出阵,依然是以草人为兵,稻草裹覆船身,前往曹营水寨前击鼓。彼时曹军忧虑江上伏兵,当不会再出,只会以弓箭退敌,则我无忧矣。”

好家伙,原来诸葛亮的借箭,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一整套的计划啊。

曹军不出时是什么安排,曹军追出来时是什么安排,诸葛亮都考虑到了……完全不是罗贯中写的那样,就小船二十只出发借箭。

“现在唯一所虑者……不过是江上雾气如何,若连续两日皆是薄雾,曹军能窥得我等虚实,则此计亦不可用也!”诸葛亮对着张溪感叹道。

可张溪能说啥,难道告诉诸葛亮,现在是演义线抽风,你有罗贯中罩着,没事儿。

只能安慰一下诸葛亮,然后陪着诸葛亮一起喝酒,等着鲁肃协调的江夏水军到位。

花了一天一夜的时间,对二十艘战船进行了改装……也就是江南地区种植稻米的面积比较大,否则要找这么多稻草也是真的不容易。

改装完毕后,诸葛亮留鲁肃在船上喝酒,一直等到后半夜,大江上起雾了,诸葛亮才吩咐陈就开船,前往江北曹营。

这时候的鲁肃并没有跟演义线里那样惊慌失措,只是有些愕然。

但随后,鲁肃看了一下大江上越来越浓的雾气,再看看船上的稻草人和船四周覆盖的稻草,顿时已经明白了诸葛亮的打算。

随即,鲁肃拉着诸葛亮,问了一大串跟张溪类似的问题。

借箭这事儿,本身不难想象,真正麻烦的,是如何把这事儿给办成了。 ', ' ')

最新小说: 穿越耽美小说当女配 前夫的魔盒 艳淞 再爱你一回 超凡学霸之诡异巡猎者 我在柯学世界当房地产大亨 被邪恶巫师诅咒以后 论反派是如何攻略作者本人的 追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