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页(1 / 1)

('

鱼鳞图册,是对土地进行清丈,保甲制度是保证地方安定,加强皇权力量,而赋役黄册,这是清查人口,保证人丁税收。

这三样,哪样拿出来都不会让世家安心,哪样拿出来,都会遭到世家的强烈反弹的。

诸葛亮顿时也开始纠结了。

这三样制度如果都能实行,那么官府对地方的控制将得到大大的增强,民间舆论也不是世家想这么说就怎么说的了。

最重要的是,这三项政策相辅相成,可以快速的清丈土地,清查人口,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掌控。

可以说,是非常好的政策。

而这三个政策的缺点也很明显——世家绝对不会接受。

世家要是接受了这样的政策,还怎么兼并土地,隐匿人口,把持舆论,囤积财富啊。

如果刘备真的实行这三个政策,那么世家肯定会放弃刘备,就是刘备现在帐下的不少文武官员,恐怕也会离刘备而去,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这些地盘,也会轻易被人吞并的。

可这么好的政策,就这么放弃了,诸葛亮也是有点不舍得。

纠结思考了一晚上,诸葛亮也没有好主意,只能让张溪一定注意保密,千万别先说出去,引起世家的警觉。

至于这三个策略么……鱼鳞图册在江夏能做成,那么在世家力量同样薄弱的荆南四郡应该也可以,这个可以先用起来。

剩下两个,等刘备的势力稳定下来了,也等自己考虑成熟后,再说吧。

张溪一看诸葛亮那个谨慎的德行,最终还是选择了接受,好歹的没把“改土归流”和“官绅一体纳粮”给说出来。

荆南四郡周围可是有不少的蛮族或山越的首领的,没事儿的时候还经常造个反啥的,你要是改土归流,那就真的是要四郡不得安宁了。

官绅一体纳粮就更不行了,张溪自己都是不交税的人,这要是提出来,哪怕是刘备再仁义,为了平息众怒,也得来个“挥泪斩张溪”了。

所以啊,不是所有的政策都适合所有朝代的,具体的情况就得具体分析才行。

不过张溪的前三个提议,还是给了诸葛亮一些思路的,有些东西不适合,但如果情况有变,又或者修改一下,说不定就适合了呢。

反正诸葛亮对张溪,是越看越觉得顺眼。

这个家伙,虽然有时候显得急躁了一点,但好歹能分清楚轻重,比那个大脸盘子要稳重的多了。

那个大脸盘子吧,真的是……一言难尽。

之前先是撺掇着主公取柴桑索要油江口,这么危险的情况,这货居然还说什么“不冒险不成大事”。

得亏的孙权也没有破坏盟约,趁机下手的意思,主公总算是安然无恙的返回了武陵。

现在更好,这货居然给主公献计,让主公派人征剿荆南四郡周围的山越和蛮王们,以蛮兵充实丁口和兵力。

说实话,这不是什么坏计策,但你得分情况。

现在荆南四郡刚刚信服主公的统治,正应该是休养生息,闷头发展的时候。

主公这些年东奔西跑的原因,不就是因为没有一块稳固的地盘么。

现在好不容易有了这么大的地盘,你不先巩固统治,发展地方,哪里来的钱粮打仗?!

等到荆南四郡发展的成熟了,都不需要出兵,那些蛮族也会主动来投,到时候加以安抚,必要的时候就能为我所用了。

何必劳师动众的去征剿呢,万一征剿不利,迁延时日,荆南四郡就要四处起火,不得安宁了。

现在的主公,不缺兵力,缺的是实力,是人口,是钱粮,这些都得慢慢的发展,才能积累起来。

那个庞士元啊,终究是做事太急切了。

第155章 曲辕犁

诸葛亮心里吐槽着庞统,越想庞统,越觉得张溪看的顺眼。

倒不是诸葛亮跟庞统不合,只能说,双方的性格不太一样。

诸葛亮是能求稳就求稳,即使用奇计,那也得考虑到方方面面,多准备几套备用方案。

但庞统性格比较急躁,倒也不是非要证明自己比诸葛亮强,主要是觉得有些事情只要考虑周全了,哪怕有点危险,比起收益来说,也是值得的。

而且这里面,诸葛亮也不是一昧的求稳,他该用奇计的时候也会用奇计。庞统也不是一昧的冒险,他觉得代价太高的时候也不会选择冒险。

这两人的出谋划策都是站在全盘考虑的基础上,只是性格不同,造成思考方式的不同,因此出的计谋也不一样。

就拿荆南四郡的蛮族来说吧,庞统和诸葛亮的争议点,其实不是在要不要平定蛮族上,而是在于什么时候去平定蛮族。

诸葛亮觉得四郡周边的蛮族都比较散乱,不成气候,只要等己方发展上两年,实力强大了,到时候说不定周边的蛮族自己就归顺了。

而庞统觉得要趁现在周瑜忙着治理南郡,而曹操也隔着一个南郡过不来的时候,顺势解决这个问题。

不然将来真的跟江东冲突了,或者曹操再次攻克南郡,威逼荆南四郡的时候,蛮族再后院起火,那难受的还是自己。

而且庞统认为,正因为现在荆南四郡周边的蛮族比较散乱,全都不成气候,就应该及时征讨,不能等他们中有人坐大了后再去,这样很不划算。

诸葛亮和庞统两个人,因为这事儿已经在武陵吵过几次了,谁也说服不了谁,而刘备呢……其实是比较偏向诸葛亮的,不然也不会带着诸葛亮来江夏,处理江夏分地的事儿了。

这几年一直是在征战,刘备也知道要休养生息。

再说荆南四郡刚刚平定,去年好不容易获得了大量的钱粮补充,还要用来充实府库,以备不时之需呢,实在没有再次用兵的空闲了。

因此嘛,刘备打算在江夏先呆上一段时间,一个是坐镇江夏,处理流民安置的事儿,另一个,也是让庞统负责一段时间荆南的政务,锻炼一下。

有了刘备坐镇,外加诸葛亮主持分地的事儿,张溪顿时是轻松了不少。

张溪都想要不就这么回夏口去,毕竟他是郡丞,也不能总在地方上呆着,不然地方官会觉得多个婆婆,不好放开手脚施展的。

可诸葛亮表示,我这个“大婆婆”都没走呢,你走个什么劲?!

想偷懒?!没门。

你以为分完地,这事儿就算完了?!

马上就是春耕了,这些刚刚安置好的流民,你不组织他们春耕,任由他们自己去劳作,最后的结果可能就是粮食减产,到了青黄不接的时候,他们还得逃荒,你信不信?

每个地方的民情不同,土地盐碱度不同,水源不同,都会影响农业生产的。

比如说新野那边的百姓,他们习惯了种粟米,到了江夏东边如果也种粟米的话,产量肯定不如在新野的时候。

而且江夏这边临近长江,水资源这么丰富,再加上气候条件更加温热,应该以水稻种植为主,粟米种植为辅才对。

不仅仅种植作物要有变化,既然在江夏扎根生活了,也得适应江夏这边的生活方式,守着长江这么丰富的水资源,你不打鱼补贴家用,那不是可惜了?!

要做的事情多着呢。

如果只是给块地,然后让百姓自生自灭,那朝廷干嘛要把劝课农桑作为地方官的考核标准?!

这方面就涉及到亲民官的政务了,张溪是真的不懂

上辈子的张溪,连田地都没见过几块,他倒是知道大米饭怎么煮熟,但绝对不知道大米饭是怎么种出来的。

而这辈子的张溪,作为一个寒门士子,想办法读书才是正道,哪有功夫去自家田里请教农夫怎么种田。

两辈子加起来都没有这样的经验呐。

可诸葛亮不一样,诸葛亮在隆中的时候躬耕过……不是后世皇帝的自我标榜,他是真的下地干过活,也请教过农夫,所以对农耕这块,他不仅仅有理论知识,也有实践经验。

因此,张溪不仅自己学习,还把小邓艾给带在了身边,让他也跟着学习一下。

这不算偷师……起码诸葛亮没有反对。 ', ' ')

最新小说: 穿越耽美小说当女配 前夫的魔盒 艳淞 再爱你一回 超凡学霸之诡异巡猎者 我在柯学世界当房地产大亨 被邪恶巫师诅咒以后 论反派是如何攻略作者本人的 追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