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而到了近几年,天下大乱,汉室衰败后,群雄割据地方,募兵制的坏处就显现了出来——只要你有钱,有一个说的过去的名义,那么就可以招募士卒,割据一方,跟中央朝廷对抗。募兵制这个东西,就是一个双刃剑,用好了能增强自己的实力,但用不好,也会伤到自己。所以对于是否还要在刘备称帝后继续使用募兵制,大家的意见都不太一样。有人对募兵制持反对意见,尤其是刘巴,他就认为募兵制对中央的财政负担比较严重,长期采用募兵制的话,军队战斗力不见得能保证,但花钱肯定如流水。这让刘备集团的首席经济学家非常的不满,觉得还是得采用征兵制为主,少量募兵制为辅的方式招募士卒。你不能说刘巴的说法没道理,就是诸葛亮,也认可刘巴的说辞,毕竟这些年主持成都政务,诸葛亮非常清楚募兵制的支出到底是多少……说是无底洞都不为过。但问题是,现在还是乱世,并不是那种可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和平年代,如果放弃募兵制,采用征兵制……上哪儿给你找这么多所谓的良家子兵源?!这年头地都没什么人种呢,全天下至少有一半的百姓不是在山林里苟活,就是被世家隐匿了丁口,没有足够的人口基数,你怎么去搞征兵制?!这个问题,引发了军中将领和负责政务的官员之间的“大讨论”。连张飞都参与进去了。张飞虽然不太熟悉实际的政务,但张飞知道,如果采取征兵制的话,他手下的士卒起码有一半人都该回家去种地……这怎么能行?!吵来吵去的吵了好几天,最后双方才勉强达成一致——现阶段还是以募兵制为主,征兵制为辅,等到天下统一,汉室复兴后,再重新讨论军制的问题。至于军制中的一项,重建中央南北两军的问题,也顺便就此解决了。朝廷的中央军,从桓帝,灵帝之后,已经很久没有重建了,甚至灵帝时期,因为中央禁军的战斗力不行,还不得不增设了西园八校尉来增强皇城防御……这也是曹操,袁绍等人起家的职位。这些年战乱,朝廷所谓的中央禁军,还不如说是曹魏的中央禁军来的更实际,大汉已经很久不存在什么南北两军了。而现在嘛,这个问题根本不需要商议,恢复南北两军是势在必行的。毕竟,新任大汉皇帝是刘备,那可是一个杀伐果断的诸侯,哪怕没有当皇帝的时候都有白毦兵等亲卫军,当了皇帝,重建南北两军,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么?!因此在军制上,除了在采用征兵制还是募兵制上有一些争论外,其他的军制基本没改,还是采用中央,地方,边境三位一体的军制。中央军由皇帝直接掌控,重设南北二军,不仅护卫都城和皇帝,也是国家精锐部队,随时要领命出征。地方上以郡兵为主,暂时还是采用募兵制,但会对各州郡的募兵做出一个明确的上限规划,限制各州郡长官兵权,避免出现地方官吏坐大的情况。而边境,还是以各地长官和长史根据实际情况,先回报中央,由中央下令组建各边境方面军的方式来抵御外寇,如果遇到特别的军事行动,比如主动讨伐异族等行动,也必须要由中央决定是否增派中央禁军前往,边郡长官不能擅自做主。当然,如果只是边郡军军力允许情况下的小规模作战,那边郡长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决定作战计划……至少在这方面,边郡长官要比内地的地方长官有更多的自主权。军制的问题讨论的差不多了,接下来就该轮到官制了。这个问题……特么比军制还要麻烦。大汉的军制起码没有遭到太大的破坏,撑死了也就是中央和地方财政负担的问题。但大汉的官制……特么事情多了去了。到了现在,大汉官制最大的问题,就是中央行政效率相当的低下,导致很多事情都只能互相扯皮,内斗,就是推行不下去。大汉最早采用的,是三公九卿制来治理国家。但整个大汉的高层官制,经历过太多次的变革,一些皇帝,外戚,甚至王侯大臣们,把好端端,各司其职的三公九卿制给改的面目全非。现在的大汉,下面的官员有遇到问题,甚至出现过不知道该找那个部门去处理的情况。再加上桓帝,灵帝时期,党争严重,外戚和文官集团互相争斗,有时候中间还要加入一个宦官集团……一天到晚就想着争权夺利了,这个行政效率自然高不到哪儿去。行政效率低下,官制混乱,官场腐败成风,皇帝带头贪腐,在加上土地兼并严重,地方官吏和世家欺压百姓……黄巾起义就显得非常的顺理成章了。眼睁睁看着大汉是怎么一步一步的走向乱世的,诸葛亮等人肯定不希望自己等人努力匡扶出来的汉室,继续走向桓帝,灵帝时期的老路。所以这个官职必须要改。但……要张溪说吧,如果不能大力发展生产力,解决掉土地兼并问题,不能彻底的把自耕农从土地束缚上剥离出来,给出更好的安置,这个官制不管怎么改,其实最后都是换汤不换药。可你要是这时候说出这一堆乱七八糟的话来,那完全是给自己找麻烦……以现在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真的没办法做到张溪说的那样。就一个——这年头,不管是哪个政权,都需要靠农业税收来养活政府……啥时候你能做到彻底取消农业税还能维持国家稳定的时候,那才是彻底解决这个土地兼并问题的时候。这种事儿……距离这个时代还有一千七百多年呢。所以……还是改官制吧,起码让中央行政效率高一点,能尽量延缓这个土地兼并问题爆发的时间,也是好的。第477章 争论三公九卿制度,其实不算是一个坏制度,起码他各司其职,让上层的政治格局比较明确,中下层的官吏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但三公九卿制度,在某些皇帝的眼里,它就是束缚自己权利的一个东西。比如说汉武帝。西汉初期,大汉新建,在三公九卿制度的帮助下,大汉休养生息,慢慢的从秦末战乱中恢复了过来。但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发现,三公九卿制度严重限制了皇权,不利于他推行中央集权,对匈奴发动大规模作战。因此从汉武帝时候开始,就对三公九卿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汉武帝的目的就是要加强中央集权,把所谓的“外朝”和“内朝”全部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汉武帝本人早期还是很雄才大略的,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把内外朝全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罢黜了给自己增加掣肘的太尉等官职……但到了汉武帝执政的后期,这种中央集权的弊端也出现了。随着汉武帝本人越来越好大喜功,不停的对外用兵,导致国力衰弱,丁口损失严重……更要命的是,因为汉武帝一手掌控着朝政,只要汉武帝本人不悔改,就没有人能限制住汉武帝手里的权利。后来汉武帝终究是没有把自己的一世英名给葬送了,及时醒悟,下了轮台罪己诏,重新开始休养生息,这才保住了大汉朝的国运。到了后来,汉宣帝继位后,意识到这种制度的弊端,又一次对三公九卿制进行了一次改革,在保证皇帝权威的情况下,避免出现汉武帝晚期的情况,对汉武帝改革后的三公九卿制又做出了一些调整。再之后,汉哀帝时期,丞相这个统领百官的外朝职位遭到了罢黜,导致外朝和内朝不再有明确的区分,三公九卿分别掌握朝政,辅佐皇帝,大汉开始了长达两百多年没有丞相辅政的时代……这时候的三公九卿制,其实已经跟最初的三公九卿制完全不一样了。再再之后,经过西汉末期的动乱和东汉的统治,所谓的三公九卿制,已经变得名存实亡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