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起码得让天下人看到曹魏维护自己正统地位的决心。刘备称帝了,你没有动作,孙权称帝了,你还没有动作……那下一步,说不定辽东的公孙恭都敢称帝自立了。所以曹丕是必须要有反应的,而曹丕的想法也没错,没有比收回青徐更好的应对措施了。而从军事的角度讲,青徐之地是平原,非常适合骑兵大规模运动战,而且青徐这个地方,只要打下徐州,那么青州也自然会选择归顺,毕竟青州没有任何战略纵深,只靠徐州挡在前面而已。唯一让曹丕担心的,一个是兵员调配的问题,一个是后勤压力的问题。刚刚经历过西北大战,一年的时间休养,还不足以完全恢复过来,这时候继续要用兵的话,后勤的压力会很大。再者,之前对刘备的那场西北大战,虽然曹丕厚着脸皮认为是自己“击退”了刘备,获取了胜利,但事实如何,大家都非常的清楚。这次进攻青徐,如果不能全据青徐,把江东孙权的势力彻底赶出去的话,那曹丕的这个皇帝位置坐的,就会很不稳定。所以曹丕要打这一场仗,不是不行,但必须是一击必胜……这才是曹真和夏侯尚觉得棘手的地方。打仗嘛,哪有必胜的,很多时候都得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调整,谁也没有把握打必胜之仗。更何况进兵青徐的话,江东青徐守将陆逊不过是一介儒生,名声不显,倒是不足为惧,但淮南地区的主帅,可是周瑜。赤壁一战,名传天下,石亭一战,让所有人都知道江东名将名不虚传……周瑜是那么好对付的么?!曹魏一旦进攻青徐,身在淮南的周瑜肯定不会坐视不理的,必须还得想办法牵制住周瑜对青徐的支援才行。这些都是不确定的因素,哪怕是贾诩这个老狐狸,面对现在的情况,也觉得相当的棘手。有一说一,当今天下三分,没有任何势力是好惹的,谁也没有把握能打出必胜的结局,这一点,其实曹丕也很清楚。但现在的政治压力就在这里,你不打,损失最大的,可就是你了。而贾诩稍微犹豫了一下,凑到曹丕的耳朵边,叽里咕噜了起来。有些话,他贾诩能说,但绝对不能传到任何第三方的耳朵里去——贾诩建议曹丕,派出秘使去成都,联络刘备一起进攻江东。只要刘备从荆州出兵进攻江东的长沙和桂阳两郡,江东必然全线回防,到了那个时候,曹丕再从兖州出兵进攻徐州,让豫州的曹休和贾逵阻挡住淮南的周瑜,这场仗,胜率在六成以上。但这个建议,直接把曹丕给整懵了……曹刘两家世代仇怨,彼此不死不休,怎么可能互相联合?!这种事儿,别说他刘备不同意,就是曹丕也没法同意啊。这要是被人知道了,那不管是曹丕还是刘备,都会沦为笑柄的。啥“代汉受命”,啥“继承汉室”,全都是笑话,不过是个人私利的借口而已。而贾诩的想法,其实很简单……这事儿不泄露出去不就得了?!在贾诩看来,人和人之间也好,国与国之间也好,都能用利益来衡量。现在江东孙权称帝,难受的又不是只有曹操,刘备也会非常的难受的……既然双方都看孙权不顺眼,为什么不能互相合作一下呢?!有些事根本不需要达成什么盟约,只要互相有默契就可以了。可曹丕不同意,而且曹丕也不相信刘备会同意,如果自己按照贾诩的计划实行,刘备不同意不说,还给你抖搂出来,那曹丕的声望可就真的一落千丈了。哪能寻求跟自己的死敌进行合作呢。贾诩一看曹丕不同意这个计策,只能叹口气,给出了第二个计策。派出使者前往江东谴责孙权僭越,同时发出讨伐江东的诏书……但具体的讨伐时间,咱们绝对不能明说,反正表达肯定要讨伐江东的意思就可以了。一方面,可以多拖一段时间,调动粮草和兵源,减轻后勤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搞江东的心态。反正以江东军的陆战能力,是不可能在平原上主动对曹魏军队发动进攻的,他们也没有那个战斗力。那么进攻的主动权,就一直在曹魏的手里。曹魏可以慢条斯理的做战争准备,但江东那边,却必须始终保持高度的戒备。但这个世界上,有千日做贼,却没有千日防贼的道理……时间久了,不管是将军还是士卒,都会对这种长时间的防备慢慢感到疲惫,从而出现松懈和破绽的。在此期间,贾诩还建议曹丕,还可以在荆襄之地放出一些谣言,传达一些曹丕有意封关羽为荆王的讯息。一者可以离间一下关羽和刘备的关系,二者也可以让江东和刘备集团之间不至于立刻建立攻守同盟,为将来进攻青徐减轻不必要的压力。之后就是等待,等到曹魏大军准备完毕,江东出现防备松懈的那一刻,出兵直取青徐。第483章 刘备的反应孙权称帝的消息,传到邺城曹丕暴怒,传到成都,刘备同样非常的恼怒。跟曹丕一样,刘备实在想不出来,孙权有什么称帝的理由。但,现在是乱世,天下三分,孙权确实没有称帝的理由,但他久据江东,兵精粮足,确实有割据称帝的资本。而且事情已经发生了,刘备很清楚孙权不可能因为别人的反对就去掉尊号,这么做的话,江东的人心都会散掉的,孙权也活不了多久。刘备现在要面对的问题,其实跟曹丕是一样的——该怎么去面对孙权称帝的这个举动。一开始,刘备和曹丕的想法差不多,孙权称帝就属于是叛逆,自己作为大汉正统皇帝,就应该兴兵讨伐叛逆。但季汉的问题,比曹魏的问题还要严重。第一个,是季汉的经济体量和人口根本没法跟曹魏相比。虽然上次北伐,拿下了凉州和雍州北部地区,但有一说一,这俩地方从来都不是贡献大额赋税和丁口的区域,尤其是凉州,那地方还要倒贴钱才能保持稳定和发展。因此,上次北伐以后,其实季汉这边的损失看似比曹魏要小的多,但人家曹魏家大业大,一年休养生息就能恢复个七七八八,而季汉这边,如果算上开发凉州的投入,那没个三年根本恢复不过来。现在距离上次北伐不过一年多,刘备就算要征讨江东孙权,现在的粮草后勤也不支持。第二个,季汉刚刚成立,成立之后又对中央官制进行了改革,很多事情都在磨合中,如果大肆兴兵征讨江东,至少一半中央高级官员要随军出征,中央官制的改革和磨合会变得拖沓无效,不利于改革完成。因此,刘备也遇到了跟曹丕相似的局面,或者说刘备的局面比曹丕还要难。曹丕出兵攻打江东,只是有困难,不能保证一定能胜,出兵还是可以出兵的……但刘备,他根本没有出兵进攻江东的资本。可你不回应孙权称帝这个事儿也不行,必须要有一定的反应,否则刘备的这个季汉在世人眼里的地位就会崩塌,仅仅沦为一个地方割据政权而已。一个不能保证自己国家领土完整的政权,在任何历史阶段都不会得到太高的评价。刘备也是没办法,这段时间急的要死,赶紧的召集三省六部的官员和军方代表一起开会,商议该怎么面对现在的局势。打是不能打的,那么只能从政治角度去解决这个问题……到底该怎么对孙权进行定义。这个问题,即使是诸葛亮也很麻爪。这已经偏离了当初他制定《隆中对》时候的局势环境了……诸葛亮也没有想到孙权居然会悍然称帝。在诸葛亮看来,现在的局势,其实对孙权最有利的是守着大汉吴王的头衔闷声发大财,既不接受曹魏的封赏,也对刘备这边敷衍应对,坐看魏汉两家争斗。这样的话,虽然有让孙权坐大的危险,但诸葛亮认为,只要大汉这边能压制住曹魏,抢先占领中原地区,那就可以继续保持对孙权的压制,同时切断孙权和曹魏联合的可能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