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货明明有那个能力,却偏偏这么闲着没事儿干……不行,不能让自己在这边累死累活,这货却这么悠哉悠哉的。所以刘巴故意说了那样的话,一方面是被张溪给气的,另一方面也是给张溪挖坑。结果张溪一回话,刘巴又气了半死……但好歹把这货给逮住了,让他帮忙处理一下户部的那些文书。而张溪呢……有一说一,他也知道自己上当了,但话都说出去了,咬着牙也得干呐。可……张溪真的不懂,户部的工作,怎么这么没有条理和计划性的?!户部啊,按照张溪的思维来说,如果大汉是一家公司的话,那户部就是财务部啊……你见过几个财务部是看着批条给钱的?!小公司这么搞也就算了,反正也没啥收入和支出。但你都是当今天下最大的三个公司之一了,你做事都没有点计划性,没有点前瞻性,人家说啥,递个条子过来就能让你给钱……开玩笑的吧?!企划书呢?!预算报告呢?!各层级授权的签名呢?!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事儿——财务报告呢?!没有财务报告,你让门下省的那帮审计过来怎么查账啊?!工部就提出了一个明年要修缮水利设施的报告,空口白牙的说需要多少多少钱……修哪儿的水利设施,每个水利设施花费几何,怎么修,修多长时间,预计人工费用是多少,耗材费用是多少……啥都没有,就给了一个名义,就要让户部拨钱?!开玩笑呢吧?!这个请款报告,张溪是一眼都看不下去,可偏偏刘巴自己还在那儿来回划弄,一会儿自己内心盘算一下,一会儿去找往年的修缮资料,再打个七折,然后这钱就打算批下去了。给张溪看的,心惊肉跳的……这是真不怕下面人贪污啊?!但回头一想,也对。工部嘛,历朝历代,看似辛苦的清水衙门,其实确实贪腐最严重的地方,这个真的不是没有道理的。也就是刘巴还懂一点工部事务,这要是换个不懂的,自己心理也没数,也不打个七折的直接批,那不是要多少钱随便报?!张溪实在看不下去了,赶紧的拦住了刘巴。就这种修缮水利设施的请款单,直接给他退回去重写就是了。户部也该好好的整顿一下了,哪能什么东西都给批,连个预算报告都没有,这不是纯糊弄事儿……呃?!啥,你堂堂户部尚书居然不知道什么是预算报告?!看过我兵部给你的请款单没有,那就是预算报告。我们兵部可是把明年预计要征召多少郡兵,其中多少是征伐的徭役,多少是募兵制要花的钱,军械库存现在还有多少,明年预计增加多少,每月新增盔甲兵器的锻造数量有多少,又有多少要淘汰……都一一列举出来的,甚至还很贴心的给你留出了上下浮动的空间。除非明年再出现类似全国总动员这样的恶劣情况,否则的话,那些钱,足够兵部一年的用度了。这玩意儿就叫预算报告。刘巴一听这话,立刻找出来兵部的结算文书出来,仔细的看了一遍。确实,兵部的结算报告写的很细,列举的数字也很实在和详细,给出的金额也很合理……但仅此而已啊,刘巴真看不出兵部的结算报告和其他部的有什么区别。张溪当时就急了。怎么能没有区别呢,当初为了弄这份报告,你知道我做了多少调查,让姜维和张裔两个人统计了多少数据么?!张溪当场给刘巴讲述了自己写这个报告的整个过程。你要征发郡兵和戍卒,得先知道各州县的丁口数量吧……当初张裔为了这个事儿可以说是没少往户部跑,天天的翻个州县登记在册的丁口数量。要打造军械,你得知道工部将作监的产能吧,现在整个大汉就一个将作监,兵部并没有单设独立的将作监,所以得搞清楚将作监的铁器打造安排,兵部的器械什么时候能打造完成,每月能完成多少……姜维跑工部,差点把好脾气的工部员外郎诸葛均都给惹毛了。这还只是两个简单的例子,剩下还有诸如去吏部查询有武职在身的官吏名额,低级武官的俸禄发放标准,制定新征召郡兵和戍卒中低级武官的数量等等,很多很多的事情,很多很多的数据要收集的。而这俩搜集到了所有的数据后,张溪还得带着两个人再三核算这些数据,制定明年的征发计划,思考可能遇到的特殊情况,如果不能按照计划完成征召或者军械更新的话需要采用什么要的补足手段,而这些手段又要花多少钱……张溪这个人是闲了一点,但张裔和姜维两个人,那可是一点都没闲着。第489章 预算制度张溪跟刘巴把兵部的预算报告制定过程讲述了一遍以后,刘巴再重新看兵部的结算文书,终于发现了一些不一样的地方。刘巴第一眼看到兵部的年底结算文书和明年的请款书时,面对这么详细的数据支撑,几乎不需要自己思考,只需要跟自己知道的情况一做对比,下意识的就认可了这两份文书,给出了批示。而兵部管辖的事务基本就那么几项,跟户部搭边的也就是募兵制和军械更新淘汰需要花费的费用而已,文书很短,再加上年底刘巴真的很忙,一时间还真的没有从兵部的文书上看出什么新鲜的东西来。但现在一听张溪的解释,回头再看看兵部的文书,顿时觉得,张溪是在用一种不同于现在官场运行方式的新方法,在主持着兵部的事情。这本来不是什么大事儿,每个主官都有自己的治政习惯,有些人喜欢亲力亲为,有些人喜欢任用佐吏,还有人有属于自己的小技巧,可以快速的处理文书……这年代的读书人,可不是只会死读书而已,属于自己的经验和办法多的是。可张溪的这个新方法,却是提供了一种思路——预算机制。干什么事儿,先做好计划,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事情。但真正能做到的,基本没有多少人。儒家讲究中庸,有些事儿不能太较真,也不能太仔细,不然很容易得罪人的。但现在,刘巴却觉得张溪的这个思路和方法很好。刘巴是儒家子弟没错,但这个时代是乱世,但凡去追求中庸的话,不是坟头草三米高了,也是真的中庸,只能在家种地了。更何况……中书省的那位中书令,虽然也是儒家出身,但擅用的手段,却是法家手段。至于尚书省的尚书令……那位的姓氏已经说明了一切,简直比法家还要法家,睚眦必报啊。张溪的这一套方法,不仅能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必然受到上面两位大佬的赏识。当然,最重要的是——刘巴看完兵部的文书后,就再也不想看到这堆脑残的文书了。凭啥他一个户部尚书,拿到工部的年底结算文书和来年请款文书,还得替他们工部去核算这些钱是干什么用的,什么时候要用,要留出多少合适?!这应该是工部尚书简雍该干的事儿么?!啥,工部尚书简雍就是个挂名的吉祥物?!那他手底下的侍郎,各司主事,员外郎们总不能啥事儿都不干吧?!凭啥你们就给个名头,剩下的事儿要我这个户部尚书来替你们工部操心?!直接把工部的文书打回,重写。干完这事儿后,刘巴也没有再处理公务,而是拉着张溪一起,开始写奏章。这种做事方法,如果要推广的话,不能只在户部,只有户部这么做的话,反而会造成彼此之间的对接不顺利,影响工作效率。要改,必须三省六部,甚至各地方州县都要更改。因此,刘巴拉上张溪,一起给刘备上了一道奏章,建议在行政系统中,加入预算制度。为了这个事儿,年底前的一帮季汉重臣们,谁也没有心思能好好的过年。张溪也算是自作自受了,他本来还挺悠闲的过着日子,没事儿还能去户部催钱消磨一下时间……现在好了,被拉着去开了无尽无止的会议。 ', ' ')